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養殖行業分析報告 >> 分析奶牛養殖的曾經、現狀及未來

分析奶牛養殖的曾經、現狀及未來

2007-10-31 08:40:00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中國食品產業網:建新農村之業,莫過於完善推廣現有成功經驗,讓千家萬戶齊能上陣,都得實惠。經過幾年的奶牛養殖實踐證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奶牛養殖業就是如此。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奶牛養殖始於1987年,零星散養持續到1996年,當時的盟委行署才提出發展奶牛業的思路,發展奶牛專業戶和奶牛養殖小區,在2002年底政府才真正把這項產業大張旗鼓地去組織扶持實施,2003年形成規模,至今全市奶牛專業戶已發展到4.8萬戶,覆蓋580多個養殖村,存欄奶牛30多萬頭。鮮奶年產70萬噸,奶產直接收入11.47億元。據抽樣調查農牧民人均奶業收入255.27元,為年均純收入的17.4%。奶產業不失為引領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也是加速培育新農村建設經濟增長點的必然選擇。其理由:

    具有自然氣候條件的比較優勢。烏蘭察布市地處北緯40-45度,世界奶牛養殖帶,氣候非常適宜奶牛的生長發育。奶牛有一顯著生理特點就是皮厚耐寒不耐熱,被毛是隨著氣候溫度變化而變化,但它的皮厚是不會變的,況且隨年齡的增長皮膚厚度也在增厚,這對於嚴熱的沿海和南方地區熱量的散發是有著極其的影響。尤其是夏秋季體內熱量蓄積易發生中暑和乳熱症,嚴重的影響了牛的採食消化吸收和產奶量、牛奶的質量也受到一定的影響。而我市在炎熱的夏秋季晝夜平均溫度也在25℃左右,這樣現象是不存在的。一年四季都是奶牛生長發育的良好氣候環境。過去我們曾發展過豬、雞、兔,但由於氣候不適宜、不具備發展優勢、經濟效益不高。奶牛是草食動物,具備了在我市的發展比較優勢,應該大力發展。

    有利於生態環境建設和恢復。我市地處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無霜期短,冷季寒冷而漫長,而且冷季與風季同期存在。若種糧就要耕翻土地,這樣土地在3/4的冷季由於沒有覆蓋物,表層土中肥沃的土壤被風吹走,剩下的是沙粒,造成土地沙化,若種草冬季有牧草覆蓋地面,細土不易被風吹走,也就避免了土地的沙化退化。過渡放牧也是引起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養殖奶牛以舍飼為主,不會造成過渡的放牧,既避開早春乾旱季節耕作農作物土肥流失,又恰逢雨熱同季種草良機,改單一種糧為種草養畜,立草為業使農民種草養牛像種糧一樣的重視,成為農牧民的自覺行動。在種植業內部,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順應了客觀自然的規律。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恢復。可觀的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恢復的產業,才是我們大力發展的可持續性的朝陽產業。

    凸現出比較效益。儘管在近二年奶牛養殖效益低下但每頭牛年淨收入也在1500-2000元之間,養一頭奶牛比種5畝水地、十五畝旱地的收入要高。而投入產出比較合算,勞動效應大。為發展有機農業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據本人在2006年烏蘭察布市十一個旗縣市區的初步調研資料表明各地利用牛糞作為有機肥種植馬鈴薯比利用化肥提高畝產量的23.6%。比用豬糞和草木灰混合有機肥提高畝產量8.7%,可見牛糞在種植業中的比較效益是顯著的。目前我市牛糞的價值為每立方米為30元錢左右。一頭牛年產牛糞約為15立方米,奶農增收約450元。況且利用有機肥生產出的有機食品價格要比普通食品高出1倍到幾倍,並很暢銷,特別在國際市場上占有優勢。大量飼養奶牛可以把牧草和作物秸杆「過腹還田」,轉化增植,促進農業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實現農牧業的循環經濟。

    帶動了相關產業。奶牛養殖業不僅促使種植業,而且促使種植業向養殖業轉變,「為牧而農,為養而種」,首先實現了第一產業革命。

在產業化發展上孕育出內蒙古「伊利、蒙牛」兩大現代化龍頭工業企業。烏蘭察布市的「牛媽媽」、「天輔」、「雪原」、「虎山」等乳產品加工業也脫穎而出。襯托著我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地、近距離地實現兩大龍頭企業和小型企業奶源基地的覆蓋。龍頭企業第二產業異軍突起。乳製品、飼草料加工購銷、運輸、倉儲、勞動及其他服務業等的第三產業隨之蓬勃興起。據初步測算與奶牛業相關的第三產業服務的勞動力在二十萬人以上,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的四分之一。為勞動就業提供了平台。奶牛養殖不僅是促進農牧民增收的富民產業,同時已成為區域經濟實力提高的優勢產業。不僅惠及「三農」而且關聯「三產」,是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產業化的有效途徑。
    這一輝煌的產業也在不時地屢陷困境

    高價奶牛不負重壓,巨額還貸,憂心忡忡。應該肯定我市奶牛業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各級政府功不可沒。如果不是當年政府統籌集中外購,就沒有今天這樣上規模的一項主導產業。但其中部分旗縣市區出現的「政府統貸、信用社放貸、奶農借貸」後遺症逐步顯現。當時從澳大利亞、紐西蘭買回的奶牛每頭都出1.5-2萬多元的高價。而今這些牛每頭僅可賣到5-6千元,奶牛沒出門,而且由小養大,結果還賠錢三分之二。日產奶40斤以下的奶牛已進了屠宰場,每頭僅賣3千元左右,實在是賠得無法算帳。當初政府行為匹配貸款放給農戶,都按此基礎價來計算養奶牛效益,生產一頭剛出生的小母牛犢就賣1萬多元,而今母犢落地價值500多元錢。而且有價無市。與當初的期望值相距甚遠。「世行貸款」和信用社貸款陸續到期,貸款戶埋怨政府當初逼貸而今拒絕還貸,也無力還貸。把還貸難扔給政府去吃「苦果」。殊不知當初想靠奶牛一夜致富的期望值過高,滿腦子憧憬著「家有一頭牛,吃穿不用愁;家有兩頭牛,蓋座小洋樓;家有三頭牛,坐上飛機去旅遊」。一旦這個美夢被無情的現實擊碎,便覺的心裡不平衡,喊冤叫屈。值得一提的是奶牛價格遠遠超出其價值,是不尊重價值規律所受到應有的懲罰。巨額借貸不堪重負,牛價大跌雪上加霜,奶農真是叫苦連天。

    奶價太低挫傷了養牛的積極性。各地奶農強烈反映養牛難,賣牛難,還貸難,賣奶難。關鍵在於價格調節不合理,比如說:進口奶牛的價格不該如此高昂卻是實現了高價,而鮮奶收購價不該低的則執行著與成本價相距甚遠的太低價格。本來收購原奶價格應遵循價值規律,體現出原奶的成本價。據本人在2005年全市十一個旗縣市區奶牛科技培訓工作中所調研資料表現當年原奶生產成本價為每公斤2.08-2.28元,收購價則是每公斤1.72元。2006年-2007年4月份原奶成本價為每公斤2.12元-2.32元之間現行的收購價每公斤雖然上漲了0.04-0.10元,才是1.76-1.82元,距離成本價相差甚遠。這種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做法勢必傷及奶農。因此出現賣母牛或育肥奶牛當肉牛銷售的現象。群眾形象地說是「砍了搖錢樹當柴燒」的做法。造成奶價偏低的原因是國內乳品業的暴利所致。企業聯手壓價,奶農哭笑不得。

    產業鏈條中利益分配不均,工農反差過大。有的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奶牛和鮮奶價格下滑是一種正常的理性回歸,是價格適應價值的漸進表現,也是從無序競爭到有序競爭的正常過渡。可客觀存在著不容迴避的事實是:奶業在違背價值規律低價收購奶農的原奶時還百般刁難,十分挑剔,高喊不堪重負又飛速做大做強。且不說幾大乳業集團年年大規模擴張哄搶龍頭老大地位。和數以億計的高價電視廣告,世界或國家性的公益事業贊助費,單從最終企業受益情況分析,得利的大頭還在加工企業。

就以蒙牛為例:2005年企業財務報告總收入108.25億元。較上年增長50.1%,純利潤達到4.568億元。比國際乳業巨頭「雀巢」公布的利潤還高出兩倍,伊利年純利潤也在7.2億元。這一增長速度主要依靠於中國農民「第一段原奶生產車間。」形成了奶源基地賠上錢的為企業屬地做貢獻的怪圈。相形之下奶農辛辛苦苦生產出的鮮奶,成本再高也得低價出售,難怪奶農無可奈何,另擇他業。目前全市的養殖戶和奶牛數量都在,大幅度地減少,再從企業銷售產品的終端剖析:也以蒙牛生產的220ml純牛奶為例市場零售價每袋為1元,每公斤這樣的奶價為4.5元。拿出企業經營銷售成本為25%,利潤20%,那麼剩下來的就是原奶成本,按這樣的計算原奶成本每公斤應該是2.475元。而現行奶價每公斤還不足2元,最高為1.82元。工農反差之大能不損傷農民的養牛積極性嗎?
    經營管理粗放,養殖效益低下,缺乏服務保障,影響生產水平。在2004年—2005年的科技下鄉服務過程中經調研資料表明,全市有20%的農戶冬季引進良種奶牛競按過去養黃牛一樣飼養。冬季沒有暖圈,光是廠棚,到處透風。沒搞青貯,也不搭配青乾草,一年365天都是玉米秸稈和玉米秸稈壓縮塊草餵牛。結果產下牛犢後頭胎牛日產奶量僅為10公斤。同樣引進良種奶牛有20%的農戶精心餵養,有暖圈、有青貯草搭配,頭胎牛日產奶量達到20-25公斤。有的還增加些青乾草全價搭配飼餵日產奶量達到了30公斤以上,很顯然就飼草全價的搭配,冬季舍溫的提高日產奶量提高了1倍以上。奶牛養殖只有加大投入,才能獲得高效,像有些農戶經營管理如此滯後,連起碼的青貯飼料都不喂,更不搭配青乾草怎麼能使奶牛高產呢?甚至反反過來還把效益不佳歸罪於政府號召養牛身上。可見科學養殖技術跟不上去還普遍存在。疾病就會不斷的發生,給養牛戶帶來很大的威脅和損失。有的農戶飼養方式不對頭,飼草單一,飼料也缺乏按不同生產周期去科學的全價搭配,一味追求品牌飼料,既費錢又不對路,增加了成本,影響了效益。大部分農戶對一些高齡,低產奶牛不及時淘汰。在繁育方面,奶牛檔案不健全,配種底數不清,曾用高價引回的具有相當種用價值的國外良種奶牛,現在已見到三代牛犢,不及時更換精液來源極易出現近親繁殖。基層獸醫人員少,科技含量不高。特別是奶牛保障體系更為薄弱,奶農無法抵禦不可預見的風險,後顧之憂難以解除。

    展望未來,奶牛養殖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產品質量。

    奶牛養殖前景廣闊。2002年農業部啟動了「奶業行動計劃」,提出了不僅將奶牛業的發展作為今後畜牧業結構調整首要地位,而且要加速奶類企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和集團化的步伐。我國計劃到2015年牛奶總產量將由目前的1700萬噸增長到3300萬噸,全國人均消費量由13千克增長到23千克,這就意味著我國奶牛存欄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增長一倍。這就給我們政府提供決策,要牢固樹立奶牛養殖的主導地位,把奶牛養殖作為引領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來對待。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調動奶農的積極性。目前我市牛奶養殖已擺脫了高價奶牛所致的負面影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奶牛產業發展「三補兩免一提高」,其中貸款利息補貼做了明文規定「凡我市農牧民2004年向金融部門申請貸款購國外良種牛的,利息的50%由各旗縣市區政府籌集資金進行補貼」。良種補貼每頭牛20元,用於冷配所用凍精補貼上。對冷配用液氮每升補貼4元。

補貼資金從轉移支付中解決。基層防疫人員崗位補貼,每個鄉鎮7000元,免收國家規定的奶牛防疫費。減免拉運鮮奶車輛的養路費和工商管理費。提高鮮奶收購價。對我市銷售到蒙牛、伊利、牛媽媽等乳業加工企業的鮮奶,企業收購價格每噸在20-30元。著重從可供養牛農戶種植飼草料土地上給予扶持。例如在未列入國家生態建設項目的土地中發展草業,組織水利工程,集中連片承包給飼草料生產大戶或企業,種植青玉米或優質高產牧草向奶牛養殖戶提供優良牧草。因奶牛養殖最終走園區化、規模化道路,隨著土地退耕還林面積的逐步擴大,可供種草土地面積也相應減少。每家每戶都要靠種植飼草料自給養牛是供不應求的。
    另外,應該把未列入國家風沙源、天保等工程項目的退耕地在更新換茬期重新納入退耕種草項目中,優先轉撥給養牛戶,享受每年每畝160元的補貼,一頭牛按三畝草計算,年每頭牛又能增收500元。降低了奶牛成本。還可以考慮把我市每年為養奶牛而拿出來原種糧的二百多萬畝灘水地種草玉米,因此享受不到國家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爭取回來補貼給奶農。

    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奶牛養殖的穩定發展。在目前加工企業壟斷奶價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應從現在牛奶的成本價著手,採取一切儘可能採取的措施,使牛奶收購價達到成本價。是否考慮以成本價作為奶農的最低保護價。試想以旗縣城鎮為單位每個旗縣辦一個乳品廠,牛奶收購價就以各地牛奶生產的成本價為基準收購奶農的牛奶。這類乳品廠就是要解決當地牛奶收購價,體現出成本價來。加工企業緊緊圍繞保護奶農利益,促進奶牛養殖的發展這一主題,先開闢消費市場,然後擴大經營銷售,以奶農的牛奶成本價來提高牛奶收購價,保本經營,扶持地方奶牛養殖。盡最大可能擴大產業鏈條中的農民利益。也可以走乳品加工企業同時也生產自己的科學全價配方飼料與奶農通過奶牛和牛奶的紐帶成為加工廠的股東。享有平等的權利。一方面形成了利益一體化的新機制。另一方面能夠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行業的抗風險能力。也能節本增效一舉三得。更重要的是還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乳制食品,同時對奶牛、牛犢、人工、草料等各方面的價格進行研究調控,引導奶牛業健康發展。

    加快推進良種奶牛繁育體系的建設。當前正值「奶牛熱」冷卻後徘徊期。抓住這一機遇,選優劣汰。我市通過幾年來政府扶持和引導,引進具有相當種用價值的國外優良品種的奶牛。已為我市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進口良種奶牛今年已產下第三胎,一、二胎已進入配種期,需及時更換不同來源不同品系的凍精,必要時考慮用胚胎移植來更新凍精冷配。否則勢必造成近親繁殖現象。目前我市在奶牛良繁體系建設中冷配為主,但凍精是關鍵,要有詳細的凍精冷配登記和奶牛個體檔案建立,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進口良種奶牛的遺傳力,全面提高高產奶牛核心群的生產性能。

    加大科技含量,健全保障體系,實現降本增效。加大科技投入是壯大奶源基地,提高奶牛養殖效益的根本保障,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要用新的方法去飼餵奶牛將千年習慣散放飼養改為舍飼。推廣玉米青貯、苜蓿乾草或其他青乾草飼草全價搭配飼餵奶牛。採用綠色營養專用全價飼料配方。在微妙的管理上也可增加出不可估計的奇效。例如:冬暖圈、飲溫水、鋪褥草、曬太陽、夏遮陽、飲常水。常年每天刷牛體,運動、聽音樂,注意每年修牛蹄,餵青貯與青乾草搭配等等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就可提高20%以上的產奶量。經自己多年來的臨床治療過程中總結髮現,在奶牛產後1個周進行驅蟲,半月後可提高日產奶量3-7斤,因此搞好疾病防治更不可忽視。

每年對奶牛進行兩次布氏桿菌病、口蹄疫、炭疽等疫病的檢疫和預防接種。奶牛養殖業、前聯種植業,後接加工業是承農啟工的中軸產業。大力發展奶牛業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頭戲」,也是解決農業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惟有從轉變機制入手,健全保障體制,消除奶農後顧之憂,才能使奶牛產業健康、規範、有序發展。當務之急是政府要制定奶牛保障辦法,是否採取奶農出一點,政府補一點,企業幫一點的辦法,繳納保證金,讓所有奶牛都加入財產保險,抗禦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還要引導乳品企業與養牛戶之間建立和諧共生關係。企業著眼自身發展的需要,鞏固自己的產業鏈條,就要顧及奶農利益,適當提高鮮奶價格,去順應奶戶因飼草料價格所造成的利益損失略加彌補。另外,應建立奶農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把分散的奶農組織起來,成立奶農協會,聯合會或合作社,代表奶農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僅明晰與加工企業的供貨合同,而且對原奶收購、技術培訓、疫病防治、良種繁育等社會化服務,避免價格漲落對奶農經濟利益的影響等各方面都能形成一套管理服務體系。總之要把發展奶牛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作為有效改善奶農生產條件的適宜形式,成為分散的小生產連接大市場的橋樑,也將是維護奶農利益,保障奶農權利,促進奶業振興發展的有效制度保證。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