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RFID技術在各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對電子標籤和讀寫器的要求逐步細化,從對電子標籤讀寫距離的要求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二大類:
第一類為近距離自動識別系統。RFID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識別距離在數十厘米以內,頻率在13.56MHz或以下頻段的近距離RFID技術已相對成熟。一般都由人手持電子標籤(卡)或讀寫器,讓二者直接靠近進行讀寫。目前使用量很大,如我國的第二代智能身份證、公共汽車和地鐵的IC卡電子車票,辦公人員的門禁系統等等。
第二類為遠距離自動識別系統,對電子標籤讀寫距離在數米至十餘米。如果要對行駛中的車輛、傳送帶上的行李,流水線上的工件等運動或移動物體進行近距離識別,必須使這些物體停下來,這不僅會降低效率,對有些應用甚至是不可能的。遠距離RFID技術是物流、生產自動化、供應鏈管理和交通管理等行業進行數據自動採集,建立網絡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手段,遠距離RFID產品的應用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遠距離RFID系統使用三個工作頻段:即840MHz~960MHz超高頻頻段(UHF)、2.45GHz頻段和5.8GHz頻段。早期由於RFID技術水平的限制,電子標籤的電路必須靠電池供電。這就帶來電子標籤價格貴、使用和維護不方便,壽命有限等問題,限制了射頻識別系統的應用和推廣。九十年代後期半導體集成電路在集成度和降低功耗方面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在UHF和2.45GHz頻段製造出了無源電子標籤的單片集成電路。可以利用讀寫器天線幅射的電磁波能量,驅動標籤電路工作。2.45GHz頻段的無源電子標籤識別距離很近,而UHF頻段的識別距離可在10米以上,已成為遠距離無源識別系統的主流。5.8GHz頻段由於技術相對複雜,難於製造出無源而作用距離又遠的電子標籤,它的電子標籤的價格是無源標籤的數十倍,在我國及歐洲和日本等高速公路收費的系統仍在使用有源的5.8GHz系統。
UHFRFID系統正進入高速成長期
超高頻遠距離自動識別技術具有能一次性讀取多個標籤、穿透性強、可多次讀寫、數據的記憶容量大,無源電子標籤成本低,體積小,使用方便,可靠性和壽命高,可以在車輛或其它被標識的物體高速運動的情況下工作、耐受戶外惡劣環境等特點,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近年來,由於受到以美國國防部和歐美大企業的推動,確立了自動識別國際標準,加之超高頻電子標籤的價格逐年下降,大大降低了RFID技術的應用門檻。超高頻遠距離自動識別技術的應用領域已逐步由涉車應用,轉為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交通管理、電子政務以及軍事管理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超高頻遠距離自動識別已開始進入高速成長期。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全社會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效益和質量的形勢的推動下,2006年科技部等十五部委聯合發表了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為RFID技術與產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系統性指南。中國自動識別產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RFID產業鏈基本形成。遠距離無源電了標籤和讀寫器的應用和開發方面,在90年代中期深圳市遠望谷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開發了鐵路車輛車號自動識別系統。以四川省新源現代為代表,從1997年起在深圳海關建設了「自動車輛識別管理系統」,對過境車輛進行管理。並從2001年起,將原來的有源卡系統改為超高頻無源卡系統。
2001年秋,深圳市人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在全國率先開發出了符合ISO/IEC18000-6B標準的讀寫器和系統,成功地用於深圳海關電子轉關通道管理等項目。此後南京三寶集團瑞福科技公司和深圳市先施科技有限公司等都相繼投入力量,進行了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遠距離識別電子標籤和讀寫器系統的開發,形成了初步的產業規模,不僅為國內提供了大量電子標籤和讀寫器,也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和中東許多國家,成為國際遠距離無源識別系統大家庭的重要成員。
來源:千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