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鉻超標,將會對人體的骨骼、腎臟造成危害,引發骨痛病,造成腎臟無法正常工作。此消息一經報導,立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作為主糧之一的大米居然也存在安全隱患,讓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又添一份恐慌。
在國際衛生組織曾公布的上世紀8大公害事件中,日本鎘米中毒導致骨痛病事件就是其中之一。早在2002年,相關部門就對我國市場稻米進行過安全性抽檢,結果顯示,稻米中重金屬超標確實存在,其中鉛超標率為28.4%,鎘超標率為10.3%。
大米市場的安全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那麼大米為何會受到鎘污染呢?這主要緣於種植水稻的土壤問題。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諸如鎘、砷、汞等一些有害重金屬化合物被釋放到大自然中,污染了我國部分土地和水流,而種植於這些土壤上的水稻不斷地吸附著這些重金屬元素,長此下去,必然造成部分大米重金屬超標。
既然存在鎘超標大米,那麼消費者在選擇大米時就應該提高警惕,但是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各品牌大米時,消費者卻無從下手了。事實上,光靠肉眼,我們並無法分辨出哪些是問題大米。因此,唯一的應付方法就是改變單一的飲食結構,選擇不同產地、不同品牌的大米品種,將風險降至最低。
重金屬超標已經成為嚴重威脅我們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如何有效控制和管理上游成為保證未來食品安全的重點,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興起或許為食品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我國農產品生產而言,構建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