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吸取了收購優尼科失敗的教訓,抑或是中海油的掌門人由高調的傅成玉換成了低調的王宜林,這次收購尼克森公司,中海油顯得格外低調。
2005年收購優尼科的時候,「時任中海油一把手的傅成玉帶領一干高管在中海油總部大樓高調地舉行了『誓師大會』,信誓旦旦地宣稱一定要拿下優尼科。」一位接近中海油多年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當時中海油多次主動對外公開發布收購的信息,也樂意接受媒體採訪,公司內部人士和外部的相關機構都對收購的情況比較了解。
拒絕過程高調
「高調」成為中海油內部後來反思收購優尼科失敗的原因之一。中海油內部的一位石油勘探專家曾對記者表示,中海油當年的一大失誤正是收購過程過於透明,使得監管機構和競爭對手有足夠時間去應對,導致最後被動放棄。
鑑於此原因,中海油這次選擇了走低調路線。從去年7月宣布收購尼克森的那天起,中海油系統內上上下下都對此閉口不談。除了作為上市公司必須要發布的材料和信息,中海油方面幾乎與媒體完全隔絕,尤其是對於與政府審批相關的內容,中海油相關負責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不對政府審批做評論。」
但因噎廢食也並不可取。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對本報記者表示,資源、能源行業是比較敏感和重要的領域,各國政府和人民都對此比較看重,要順利獲得審批,並贏得當地民眾的認可,就需要通過媒體多與公眾溝通,傳達善意,消除誤解。
這次收購尼克森,中海油不僅對外低調,內部的保密工作也做得很嚴。有媒體報導稱,在收購消息宣布前,中海油內部絕大多數員工都沒聽說過此事,此次收購的具體過程在中海油內部不走一般程序,而是特事特辦,參與人數也很少,只有極少數人事先知道。
做好兩手準備
對於收購優尼科失敗的反思,除了行事高調,準備不足則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上述接近中海油人士表示,收購尼克森的時候,中海油在對美國政府的審批方面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對美國政府的具體要求、收購背後的政治經濟規則了解得都比較淺,他們當時唯一的優勢就是出價較高,但這就使得美國的政客加大了對中海油代表國家利益這一立場的攻擊。
這次,中海油也對審批做了充分的準備。本報記者從多位中海油內部人士和接近該交易人士處了解到,為了使收購尼克森的交易審批通過,中海油從多個方面努力獲取了加拿大政府的各種要求和偏好,內部成立了專門的法律、財務團隊應對加拿大政府的審批要求,外部則聘請了專業的公關、諮詢機構來配合工作。
還有媒體報導稱,在宣布收購尼克森之前,中海油非正式地接觸了尼克森資產所在地的一些官員,包括加拿大、美國、英國和奈及利亞,以便讓他們對中海油產生好感。
何曼青認為,在收購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明確自己去做併購的目的是什麼,要做好盡職調查,不要做衝動的投資。」她說,做出收購決策後,就必須要讀透當地的相關政策法規,並對以前的案例做出詳細的分析。此外,在等待審批的過程中,還要平衡好各個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在審批通過完成併購後,就需要做好企業的融合,產生1+1》2的效益。
對於審批的結果,中海油也做了失敗和成功的兩手準備。中海油財務長鍾華此前表示,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公司,既準備了成功的方案也準備了失敗的方案,中海油會按成功的方案盡最大努力,讓交易順利完成。
目前,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交易已獲得加拿大政府的審批。對於這次行事低調、準備充分的中海油來說,相當於已經越過了收購尼克森交易最大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