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認為,儘管煤制天然氣可以降低一次能耗、水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並可大大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但從全生命周期過程來看,煤制天然氣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於傳統能源和技術,此外在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煤制天然氣也沒有明顯優勢。因此,使用煤制天然氣要慎重考慮環境因素,從國家環境問題高度來戰略布局。
他認為,即使煤制天然氣可行,也不應該集中在嚴重缺水、生態脆弱的西北部地區。相比之下,環保政策更為嚴苛的東部及沿海城市,如天津、上海更適合煤制氣產業發展。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9年全球煤制氣行業市場競爭力格局與企業戰略投資研究分析報告》了解到,我國煤制氣產業發展面臨水資源、環境、技術、配套基礎設施等一些列問題,因此在目前情況下,應該適度發展煤制氣,不要盲目追求規模化,堅持試點先行,待取得實踐檢驗後再予考慮如何發展。今後應加強煤制氣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評價,充分考慮水資源容量和煤炭清潔利用需要,科學合理研究未來我國煤制氣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同時針對技術、管網、供求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1)國家應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和環境承載,有限適度地放開煤制氣發展
未來國家應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承載,在嚴格的環境標準下,以產業穩步發展為目標,因地制宜,在環境承載力相對較高的地區有限地放開煤制氣發展。現階段應堅持試點先行,充分吸收已投產示範項目在經濟型、技術引進和吸收、項目運行管理和環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經驗,引導未來我國煤制氣行業健康發展。在研究制定煤制氣發展規劃時,應讓更多地利益攸關方參與,包括水資源管理部門和環保部門。同時在項目審批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項目環評結果,堅決貫徹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以及多聯產等發展思路,儘量降低環境影響,有效規避因環境污染和高資源消耗而帶來的各種風險。
(2)鼓勵煤制氣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生產方式創新
要重點關注煤制氣項目的技術引進、應用、吸收和研發進展,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加大技術研發與投入力度,積極推進煤制氣企業與煤炭企業、天然氣長輸企業和城市燃氣企業的密切合作,共同推進煤制氣產業。採用安全可靠、已示範成功的技術,扶持推廣自主專利新技術,平衡國內外技術使用,積極推進煤制氣技術裝備的國產化,並注重一定的規模效益。重點支持先進氣化技術、甲烷化技術、節水技術、「三廢」治理技術和系統集成優化技術的開發,開發出國產化的煤制氣成套技術。
大力發展煤、電、氣、化多聯產等新型生產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能效、減少污染,充分發揮煤制氣項目的調節功能,提高項目的適應性,降低風險。
(3)統籌考慮煤制氣輸氣管網,既有管線需對煤制氣企業公正開放
煤制氣項目順利推進需要配套的天然氣管網。要在現有的天然氣輸氣管網基礎上,統籌考慮煤制氣的輸氣管網建設,並納入國家管網規劃,使管網建設與煤制氣項目建設相匹配。可利用現有輸氣管網的,國家應強制規定允許煤制氣進入長輸管網,避免重複建設。新疆煤制氣可考慮進入西氣東輸三線,內蒙古煤制氣可進入陝京線等管輸能力還有富餘的管網。
(4)合理定位煤制氣發展,優化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
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分析,在不考慮煤制氣供應的情況下,到2015年、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需缺口將分別達到200億立方米和270億立方米。隨著煤制氣項目的陸續投產,我國煤制氣供應有望在2020年達200億~300億立方米,這樣可基本填補國內約270億立方米的供應缺口,成為我國天然氣供應的有效補充。但若不加以控制,目前已規劃的煤制氣項目全部投產的話,到2020年我國煤制氣總產量將高達800-1000億立方米,屆時國內天然氣將出現明顯的供過於求,不利於天然氣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因此,我國應統籌考慮國產天然氣(含煤層氣和頁岩氣)、進口氣(管道氣和LNG)以及煤制氣的發展,協調常規、非常規和進口氣之間的關係,做好天然氣供需預測,制定好煤制氣產業發展政策和統一規劃,合理定位其在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中的地位,優化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促進煤制氣產業的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