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煤炭行業分析報告 >> 2014年中國煤制氣發展前景分析

2014年中國煤制氣發展前景分析

2014-07-21 10:28:08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認為,儘管煤制天然氣可以降低一次能耗、水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並可大大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但從全生命周期過程來看,煤制天然氣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於傳統能源和技術,此外在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煤制天然氣也沒有明顯優勢。因此,使用煤制天然氣要慎重考慮環境因素,從國家環境問題高度來戰略布局。

  他認為,即使煤制天然氣可行,也不應該集中在嚴重缺水、生態脆弱的西北部地區。相比之下,環保政策更為嚴苛的東部及沿海城市,如天津、上海更適合煤制氣產業發展。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9年全球煤制氣行業市場競爭力格局與企業戰略投資研究分析報告》了解到,我國煤制氣產業發展面臨水資源、環境、技術、配套基礎設施等一些列問題,因此在目前情況下,應該適度發展煤制氣,不要盲目追求規模化,堅持試點先行,待取得實踐檢驗後再予考慮如何發展。今後應加強煤制氣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評價,充分考慮水資源容量和煤炭清潔利用需要,科學合理研究未來我國煤制氣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同時針對技術、管網、供求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1)國家應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和環境承載,有限適度地放開煤制氣發展

  未來國家應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承載,在嚴格的環境標準下,以產業穩步發展為目標,因地制宜,在環境承載力相對較高的地區有限地放開煤制氣發展。現階段應堅持試點先行,充分吸收已投產示範項目在經濟型、技術引進和吸收、項目運行管理和環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經驗,引導未來我國煤制氣行業健康發展。在研究制定煤制氣發展規劃時,應讓更多地利益攸關方參與,包括水資源管理部門和環保部門。同時在項目審批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項目環評結果,堅決貫徹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以及多聯產等發展思路,儘量降低環境影響,有效規避因環境污染和高資源消耗而帶來的各種風險。



  (2)鼓勵煤制氣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生產方式創新

  要重點關注煤制氣項目的技術引進、應用、吸收和研發進展,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加大技術研發與投入力度,積極推進煤制氣企業與煤炭企業、天然氣長輸企業和城市燃氣企業的密切合作,共同推進煤制氣產業。採用安全可靠、已示範成功的技術,扶持推廣自主專利新技術,平衡國內外技術使用,積極推進煤制氣技術裝備的國產化,並注重一定的規模效益。重點支持先進氣化技術、甲烷化技術、節水技術、「三廢」治理技術和系統集成優化技術的開發,開發出國產化的煤制氣成套技術。

  大力發展煤、電、氣、化多聯產等新型生產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能效、減少污染,充分發揮煤制氣項目的調節功能,提高項目的適應性,降低風險。

  (3)統籌考慮煤制氣輸氣管網,既有管線需對煤制氣企業公正開放

  煤制氣項目順利推進需要配套的天然氣管網。要在現有的天然氣輸氣管網基礎上,統籌考慮煤制氣的輸氣管網建設,並納入國家管網規劃,使管網建設與煤制氣項目建設相匹配。可利用現有輸氣管網的,國家應強制規定允許煤制氣進入長輸管網,避免重複建設。新疆煤制氣可考慮進入西氣東輸三線,內蒙古煤制氣可進入陝京線等管輸能力還有富餘的管網。

  (4)合理定位煤制氣發展,優化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

  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分析,在不考慮煤制氣供應的情況下,到2015年、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需缺口將分別達到200億立方米和270億立方米。隨著煤制氣項目的陸續投產,我國煤制氣供應有望在2020年達200億~300億立方米,這樣可基本填補國內約270億立方米的供應缺口,成為我國天然氣供應的有效補充。但若不加以控制,目前已規劃的煤制氣項目全部投產的話,到2020年我國煤制氣總產量將高達800-1000億立方米,屆時國內天然氣將出現明顯的供過於求,不利於天然氣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因此,我國應統籌考慮國產天然氣(含煤層氣和頁岩氣)、進口氣(管道氣和LNG)以及煤制氣的發展,協調常規、非常規和進口氣之間的關係,做好天然氣供需預測,制定好煤制氣產業發展政策和統一規劃,合理定位其在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中的地位,優化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促進煤制氣產業的有序、健康發展。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