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作為日常食用,且富含保健功能的食用菌,人們具有剛性需求,市場前景大,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食用菌產業市場深度調研報告》一文指出食用菌市場的利弊因素:
1、有利因素
(1) 政策支持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對農業進行了戰略規劃,強調「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引導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
2014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繼續開展高產創建,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加大科技驅動力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勞動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等法律法規以及產業政策都對農業、種植業、食用菌行業起到了極大的支持與扶持作用。
同時,國家鼓勵和支持採用先進或適用技術對農作物秸稈、農產品加工業副產品等進行綜合利用。工廠化生產食用菌,培養基的主要原料多為米糠、玉米芯等農作物下腳料,食用菌採收後剩下的培養基經加工處理後既可作為綠色有機肥,還可作為畜牧業的飼料,甚至可作為燃料,屬於國家鼓勵和支持的循環經濟。
因此,今後幾年是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行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2)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善
工廠化生產食用菌不使用化肥,生產過程標準化,所產菌菇安全、可靠,質量穩定,易達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質量標準。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對於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此外,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國民收入不斷上升,人們的飲食結構逐步向科學、營養的方向發展。食用菌因其較低的脂肪含量、豐富的營養成分,對改善飲食結構起到積極作用。因此,近年來需求量不斷上升,市場容量不斷增大。
(3) 技術改進、工廠化比例上升
近年來,我國生產食用菌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2013 年,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達到750 家,比2012 年的788 家下降了5%,但本次下降是從2008年開始首次負增長,與行業整合相關,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的絕對數量相比2008年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工廠化生產食用菌企業的不斷湧現帶來了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改進革新與提升。據統計,2011 年從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來看,生物轉化率一般能達到80%左右;雜菌污染率一般控制在2%左右;單產瓶栽出菇一般為280 克以上。
同時,我國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產量不斷上升,工廠化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達到6.51%,未來仍將持續上升。
(4) 公路設施及物流的完善
近年來,中國公路鋪設公里數大幅增加,物流貨運冷鏈技術不斷完善,物流公司數量增加,投入運營的冷鏈車數量也隨之上升,並且國家開通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運輸政策,減免鮮活農產品運輸的路橋費用,使得食用菌產品擴大了運輸半徑,縮短了運輸時間,更有利於其發展。
(5) 消費升級
目前,大部分的食用菌直接作為蔬菜食用,隨著對食用菌營養和健康功能的進一步認識,食用菌的深加工產品將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比如飲料、調味品(如香菇方便湯料、金針菇精、蘑菇醬油等)、方便食品(蘑菇泡菜、香瓜脯、冰花銀耳、茯苓糕、平菇什錦菜、食用菌蜜餞等)、保健品(蟲草沖劑、灰樹花保健膠囊、靈芝保健酒等)、藥品(雲芝糖肽、香菇多糖針劑及片劑等)等。食用菌的深加工延伸了食用菌生產的產業鏈,增加了食用菌生產的附加值,為食用菌生產企業提供了更大的業務發展空間及潛在市場規模。
2、不利因素
(1) 管理不規範、產業化程度低
我國食用菌生產仍以傳統模式為主,大多依靠農戶手工操作的方式進行種植,行業管理不規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食用菌生產的發展也較為盲目,生產種類集中在幾個較為有限的品種,沒有調控機構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
(2) 缺乏權威市場信息發布體系
目前,我國還沒有權威的食用菌市場信息發布體系,信息監測和處理系統建設較為滯後,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食用菌市場,面向全社會的公益型食用菌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有待建設完善。
(3) 科研人才不足
我國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產量逐年上升,企業數量也不斷增加,對於專業科研人員的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同時具備先進科研理論知識與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科研人才不足成為妨礙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4) 市場競爭無序
近幾年,數量不斷增長的食用菌工廠化產品集中上市,對市場流通體系帶來了衝擊和考驗,此外由於信息不暢等原因造成市場競爭較為無序,出現了個別品種、個別區域的供需失衡,2013 年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數量自2008 年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
相信通過上文的分析,您一定了解到了關於食用菌市場發展的利弊因素,如需了解更多請訪問食用菌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