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十年前就聲稱不再投資航空股,但股神巴菲特對私人飛機還是感興趣的。十年前,他首次使用NetJets的公務機服務,就決定將這家公司買下,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多個實業公司的一員。
如今,這家全球範圍內私人機隊規模最大的公司,正在聯手柳傳志和馮氏家族,成立合資公司利捷公務航空全速飛進中國。最近,已經拿到了中國民航局頒發的CCAR-135部運行合格證的利捷公務航空,就正式啟動了在華運營,從而也成為第一個在華運營的外國私人航空品牌。
私人飛機的商機
巴菲特採取了與中國企業合資的模式切入中國市場。利捷公務航空的股東除了NetJets Inc.,還有北京弘毅近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香港馮氏投資公司。其中,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隸屬柳傳志旗下的聯想系,馮氏投資則是香港豪門馮國經和馮國綸家族的私人投資企業。
利捷公務航空副董事長黃偉麟告訴記者,目前利捷在中國主要擁有兩架豪客800公務機,先期做飛機租賃業務,主要承接跨國公司高管來華後的生意。下一步還會做飛機維護、飛行申請等託管業務,待條件成熟後,再發展產權共享業務。
對於很多跨國公司的高官來說,Netjets是他們熟知的品牌,因為其每年在170多個國家執行超過300000次航班,擁有3000多名FAA執照飛行員,超過700架飛機,其中自有飛機70多架,產權共享400多架,100多架為託管飛機。
在美歐等國家,花費38萬美元,就可以買到一張NetJets提供的私人飛機旅行卡,一年可以使用私人飛機25小時,每次出行前提前10小時預訂即 可。黃偉麟透露,現在一些中國的企業家去美國等國外出差,為了節省時間、方便行程,也會購買私人飛機旅行卡,國際航班落地後就可以使用私人飛機接他們到想要去的城市。
而在中國,私人飛機旅行卡的形式可能還不是那麼受歡迎,因為中國的富豪們,還傾向購買屬於自己的私人飛機,而且是越大越好。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2009-2013年全球及中國飛機租賃市場全景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數十家中國企業都擁有自有非運營飛機,按照擁有飛機數量來排序,排在前列的企業是民生銀 行、三一集團、蘇寧電器、 美的集團、台灣頂新集團、旺旺集團、東銀控股和CCTV。其中,民生銀行、台灣頂新集團、旺旺集團、東銀控股擁有的飛機全部是公務機。
比如三一集團就擁有一架可載客12人的美國西科斯基公司製造的直升機,價值1300萬美元,另外還有一架空客A320公務機,價值8000萬美元。
而在2014年中國企業自有非運營公務機排行榜上,很多耳熟能詳的企業都在其中,包括恆大地產、大連萬達、復星集團、碧桂園、江蘇三胞集團等,地產企業在排行榜上占據的位置最多。
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在招股書中也披露了馬雲的私人飛機:以4970萬美元購買的一架灣流G550超遠程型公務機,這架飛機之後被回租給阿里巴巴,主要用於馬雲的商務之用。
銷售遭遇「倒春寒」
不過,相比於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來說,中國的私人飛機數量依然算少數。
「從世界範圍來看,美國擁有公務機數量近2萬架,巴西有近3000架,而中國的公務機數量只有200多架,但每年的累計增長卻在23%左右。」 黃偉麟說,預計中國的私人飛機市場將來會有很大的增長,所以現在進入私人飛機市場是很好的時機。
然而,在經歷了多年兩位數的增長後,今年中國的公務機市場有點冷。飛機訂單違約率開始增加,推遲交付的要求也屢屢出現。
「新一屆政府反腐倡廉、反對鋪張浪費以及八項規定等要求的形勢之下,乘公務機出行往往會被貼上鋪張奢華的標籤。」一家國外公務機公司負責銷售的管理 層告訴記者,先是中國的國企高管以及政府官員不再敢包機或接受邀請坐私人飛機,就連民營企業的董事長,也不願看到從一架私人飛機的舷梯上走下的照片被曬 出。
不過,由於中國的億萬富翁數量仍在呈上升趨勢,行業內依然相信,中國的私人飛機需求前景廣闊。
「公務機不應被視為奢侈品,而應作為提高效率的交通工具。」上述管理層指出,國人能夠根據真正的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的飛機,這一行業的前景依然可期。
事實上,即使你的預算只有幾百萬元人民幣,也可以買到一架私人飛機。比如直升機領域兩座的羅賓遜R22飛機,到手價(包括相關稅費)在260萬元左 右,4座的羅賓遜AR44飛機也只有400萬元左右;固定翼飛機中,2座的佳寶J160c飛機只需要90萬元左右,而座位數更多的6座P68飛機則貴一 些,大約在700萬元到900萬元之間。
不過,要想讓買到的私人飛機成為提高效率的交通工具,在中國也還不太容易。由于飛行計劃和路線都需要進行審批,往往需要耗時數天,私人飛機在中國很難做到像美國一樣想飛就飛。
此外,與美國上萬個機場相比,目前中國還沒有多少專門用於公務機起降的機場,不規範的起降服務收費也增加了私人飛機的運營成本。比如飛一次北京或者三亞,一次起降費以及地面保障費就達六七萬元,是民用航班起降費的10倍以上,這樣的價格甚至超過了很多國外機場。
據記者了解,在巴菲特的公司入華之前,國內已經有多家公務機運營和託管公司,不過,大多數從事公務機運營的公司很難盈利,只能通過為私人飛機客戶或企業進行託管的業務收入維持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