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化纖行業分析報告 >> 2014—2015年化纖行業發展情況分析

2014—2015年化纖行業發展情況分析

2015-04-08 16:31:36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過去10年,中國化纖行業依靠科技進步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未來10年,行業將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來完成產業的升級。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中國經濟的轉型無法持續支撐單純規模的擴張;第二,技術進步在成本控制和規模方面的邊際效應正在逐步降低;第三,傳統已開發國家推動化纖行業技術進步的動力和能力不斷下降,中國化纖工業必然逐步承擔起帶動全球化纖工業科技進步的重任。

  據報告網了解,目前紡織行業處於低迷中,而化纖卻仍然保持逐年發展的狀態下,什麼原因讓中國化纖行業快速成長的:首先離不開中國經濟黃金十年的大背景。其次,技術進步帶來的後發優勢,使得化纖工業的投資成本不斷下降,能耗不斷地降低,品質更加穩定,加速了優勝劣汰;再次,還有國家政策的支持,隨著化纖工業對紡織工業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突出,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未來化纖發展方向

  首先,中國經濟的轉型無法持續地支撐單純規模的擴張,原來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宏觀經濟快速增長而提供的巨大市場。

  其次,技術進步在成本控制和規模方面的邊際效應正在逐步降低。

  再次,傳統的已開發國家化纖產業進步的萎縮推動化纖行業技術進步的動力和能力正不斷地下降,中國化纖工業必然逐步承擔起全球化纖工業科技進步的重任。

  高性能化學纖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體現。未來5年~10年是高性能纖維發展的黃金期,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判斷:一是產業應用的領域正在不斷地擴大。二是技術進步。

  2014年國民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勢頭,紡織行業也有望保持平穩走勢,對化纖市場需求將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同時,化纖市場已經處於十年來第二低位,不具備大幅下跌的空間。今年聚酯以及聚酯原料新增產能壓力依然很大,市場形勢不能盲目樂觀,全年化纖市場整體可能保持弱勢盤整走勢,下半年的傳統旺季值得期待。預計下半年利潤總額比上年將有所增長,運行質量將有所好轉。全年產量約為4350萬噸,增長6%左右。

  2014年,我國化纖行業加速產業升級,總體產量增速回落,在消化存量產能的同時,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有關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化纖行業整體運行可能略好於2014年,全年化纖總產量預計4600萬噸,同比增長5%左右;利潤總額比上年有所增長,運行質量有所好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化纖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實現利潤總額277.3億元,增長11.21%。利潤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下半年原油價格暴跌,雖然合成纖維價格也大幅下跌,但產品價格跌幅小於原料,因此化纖產品利潤空間擴大。分行業來看,滌綸行業實現利潤總額104.09億元,同比增加10.64%,增速提高13.71個百分點。氨綸行業效益繼續增長,但增幅明顯回落。人造纖維的盈利品種主要是醋酸纖維,而黏膠纖維行業運行比較困難。

  目前,化纖行業投資熱潮逐漸消退,部分項目建設計劃推遲或取消,也有部分項目雖已建成,但根據市場情況並未釋放全部產能。初步統計,2014年聚酯新增產能348萬噸,僅占年初統計的計劃投產項目的一半。2015年計劃投產的項目中,大部分還是從2014年推遲過來的,合計聚酯產能約340萬噸,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僅有約50%的產能可以實際達產。企業生產經營更加理性,控制市場負荷,正在接受並適應新常態,進一步深化結構調整。

  原油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著相關化纖品種的後續走勢。同時,受國內棉花政策調整的影響,國內棉價大幅下跌,與滌綸短纖和黏膠短纖價差不斷縮小,對相關化纖品種的市場用量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棉價放開後,對於我國紡織工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是重大利好,化纖行業也將受益於紡織行業的整體進步。此外,2014年化纖行業併購重組取得進展。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有3家上市公司退出化纖業務。

  2015年,化纖行業整體運行可能略好於2014年。化纖業重點工作是化解產能壓力,優化存量,控制增量,拓展應用。另外,行業要大力推廣節能減排先進技術,加快推動兼併重組,加快落後產能退出。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