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基因檢測的大元年。首先是美總統歐巴馬在2015年1月底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精準醫療計劃」而引發全球關注。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中國版的「精準醫療計劃」呼之欲出,2015年3月,安吉利娜·朱莉在《紐約時報》發表公開信,表明自己因基因檢測結果提示有罹患卵巢癌的高風險,在繼2013年切除雙乳防止乳腺癌之後,她再次選擇切除卵巢和輸卵管。這使得人們將目光再次投向了精準醫療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基因檢測產業,各方資本也一時蜂擁而入。在這一號稱千億市場量級的新興行業背後,一場網際網路時代的大健康變局噴薄待發。2016年,全球醫學發展是否會因此呈現出一種嶄新的格局?基因檢測行業又將迎來哪些變局,能否實現行業破冰?
我們知道,人的生老病死、體質和外貌等先天決定因素都來源於基因,如果說,基因是生命的先天掌權者和調控者,那麼基因檢測就是後天的革命者。因為基因檢測是通過採集受檢者的唾液、血液、其他體液或組織細胞樣本,提取樣本中的DNA並對DNA進行測序和數據分析,能夠提前發現疾病或者找出更多病因的本原,有助於提前評估疾病風險或精確診斷疾病,從而在預防和治療疾病中,為疾病診療、健康管理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信息與線索。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一直在密切關注基因檢測技術的開發進展與臨床應用。當醫生能熟練地掌握與應用這一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時,才能從基因層面精準地了解病人的所有基因信息,最大程度上預知患病風險。它不僅能夠檢測遺傳病,也可用於評估某些藥物的療效和副反應,如癌症靶向藥物,檢測出對藥物敏感的基因,從而指導醫生為病患提供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院長、北京燕化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腫瘤治療專家李定綱博士表示。
2014-2020年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顯示,早在2004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一篇關於精準醫療的標誌性論文就講述了用基因測序的方法找到患者基因突變的靶標,再輔以針對性的化療藥物治療小細胞肺癌,以代替腫瘤治療中的放療、化療、手術等地毯式轟炸手段,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率,還能降低患者痛苦程度和經濟負擔。
可以說,基因檢測行業隱藏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潛力。隨著檢測技術快速發展、檢測成本大幅下降,基因檢測行業作為精準醫療的前端,商業化運作趨向已經顯現。
現在美國每年接受基因檢測服務的人數在500萬到600萬之間,市場規模超過100億美元,從業公司上千家。而國內,在加強反腐、新三板改革,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網際網路 的大浪潮中,經過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持續發酵,基因檢測行業也迎來了春天,各方資本開始跑步進入這片市場藍海,搶占先機。
美國《新聞周刊》曾為2007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基因靶向技術」撰文稱:「如果說物理學研究震撼並主宰了整個20世紀,那麼生命科學研究無疑將主宰整個21世紀。「
基因測序,是基因檢測工作的基礎環節。從全球市場來看,基因測序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實際掌握在上游廠商手中,其中附加值最高的是基因測序儀。在基因檢測設備市場中,Illumina占據了全球設備市場70%以上的份額,LifeTechnologies以16%的市場占有率居第二;Roche排名第三,市場占有率為10%。國內公司多採取與國外公司合作授權的形式,如華大基因就曾於2010年向Illumina公司一次性採購了128台HiSeq2000測序儀,直至2015年10月才發布了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測序系統BGISEQ-500,成為國內市場唯一推出自主基因測序儀的公司。儘管如此,華大基因的測序平台目前仍以Illumina高通量測序平台為主。
而基因檢測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對實驗室測定的基因數據進行數據比對、分析,出具基因檢測報告。這就意味著需要大規模的基因資料庫,和更加高效智能的大數據分析工具。以癌症基因檢測為例,如果沒有百萬級的樣本來做比對,是無法預測某個人是否容易患某種癌症的,因為基因測序只是告訴你某個人的基因是怎樣的,而他患某種疾病的風險有多高,則需要與眾多患者做基因對比。
基因資料庫和大數據分析,作為基因檢測真正與終端用戶產生互動、把基因檢測真正推向市場的環節,成為整個行業的瓶頸。
目前,國內在大數據分析領域走得比較快的有老牌基因檢測公司利普康,號稱擁有亞洲最大的黃種人群臨床數據沉澱。該公司一直以來的定位就是」基因大數據專家「,區別於市場上其他的基因檢測公司。
在美國,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發展較快,較早開拓大眾市場,因此基因資料庫的沉澱已達到一定規模。如23andMe從2006年成立起,就儘可能地降低檢測服務的價格,以補貼用戶的方式吸引更多用戶來完善他們的資料庫。這個越來越大的資料庫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而目前在中國真正擁有黃種人大規模基因資料庫的公司寥寥無幾,利普康是其中一家。該公司推出的全基因組基因檢測,可以一次掃描、檢測和比對黃種人的90萬個SNP位點,是市場上同類產品檢測位點數的300倍以上。而國內還有些公司仍然使用白種人基因位點資料庫進行比對,導致結果並不準確。
毫無疑問,基因檢測是一個以技術論英雄的行業,誰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誰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誰就獲得了話語權。未來,全面突破技術壁壘之後,行業面臨的必然是一波大的洗牌,許多公司將飛速前進,而另一些則會很快消亡,因為科技在進步,一些落後的技術勢必遭到淘汰,這是一個不可以裸泳的風口,一些跟風的、濫竽充數的公司很快就會被行業的風吹到無形。
雖然近兩年有很多基因公司突出冒出,但國內「南華大,北利普康」的格局暫未改變,業內大佬的地位暫時無人能撼動。
儘管如此,風口上的玩家已經陸續入局,基因檢測行業也開始進入有序發展的階段。基因檢測領域將隨著基因大數據的持續更新、完善,以及整個產業鏈的不斷擴張,逐漸普及到大眾的健康管理中,對大眾的疾病預測調控以及精準治療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