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恆安集團披露分拆零食業務上市計劃,即恆安2008年收購的親親集團近日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文件。對此,分析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恆安欲將表現不如意的板塊剝離出去,讓自己專注於衛生用紙主業的同時,讓親親通過上市,獲得更高的品牌和資本關注度,然而業內擔心的是,持續下滑的業績以及僅占果凍市場9.2%份額的影響力,會拖了親親的後腿,即便成功上市,估值和關注度也會大打折扣。
早在2002年就曾通過上市輔導期的親親,時隔14年後終於向獨立上市邁進了一步。親親母公司恆安集團近日披露,3月31日親親向港交所遞交申請,欲以介紹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及買賣。
申請資料顯示,親親是一家以果凍產品聞名的企業。根據2016-2021年果凍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統計,親親的果凍產品在中國市場份額中位列第三,達到9.2%;蝦及海鮮膨化食品的中國市場份額位列第二,達到12.9%。
2008年未能成功上市的親親被同為福建企業的恆安集團所收購,成為該上市公司中的一部分。當時的市場評論便集中在,國外食品巨頭的不斷衝擊之下,親親正在遭遇多方壓力,品牌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境地。對於這一戰略合作,當時恆安方面的相關負責人就曾表示,新管理層接管親親後的任務就是改善內部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整合生產線。
在接管八年之後,恆安如今提出將親親分拆上市。對此,恆安方面表示,這樣有利於恆安及親親各自處於更有利位置,以發展各自業務。
按照恆安的計劃,接手親親後,將對該業務板塊進行補充和豐富,那麼恆安集團旗下的親親業績表現究竟如何?親親資料顯示,在過去三年該公司並未保持收入和利潤的持續增長,反而出現了業績下滑。恆安在不久前發布的財報中提到,受經濟增長放緩所影響,2015年該集團的零食業務銷售收入下降約17.4%至12.67億港元,約占集團整體收入的5.2%,而這一比例也從2014年的6.4%出現了相應下滑。主要原材料如棕櫚油及包裝物料等成本有所下降,從而抵消了市場競爭激烈的負面影響,因此該業務的毛利率與上年42.4%基本持平,為42.2%。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4年,親親的收入也已經從2013年的12.8億元下滑到了12.16億元;另值得一提的是,經營利潤在2015年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從2014年的1.17億元下滑到了7616萬元;另外,該公司擁有人應占的全部年度利潤也從2014年的9161萬元下滑到了2015年的6375萬元。
親親的業務板塊分為果凍、膨化、調味、烘焙、糖果五大部分。其中果凍的收入占到全公司收入的六成。不過作為支柱性產業,親親果凍的銷售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出現逐年遞減。2013-2015年三年間,果凍收入分別為8.06億元、7.29億元和6.13億元。此外,占到收入兩成的膨化食品收入也在2015年出現了15%的下滑。
親親謀求上市,讓人們不得不聯想到同為福建企業的達利食品。該公司去年成功登陸港交所,達利食品發行16.9億股,每股發售價定為5.25港元,募集資金淨額為86.46億港元,總市值超過了康師傅。
親親2015年的淨利潤為7616萬元,有業內人士推測,如果按照達利集團目前20倍的市盈率來核算的話,親親上市價值或超過15億元,遠遠超過2008年恆安收購親親時4.6億元的市場估值。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達利食品的成功上市以及獲取較高估值並非意味著所有企業都能效仿。「首先從業績表現上看,達利食品在上市之前的業績增長率是十分搶眼的,截至去年9月30日,達利食品的營業收入達到128.47億元,同比增長14.1%;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26.2%增加至34.2%。這對於獲得資本市場認可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其次,達利食品旗下擁有糕點品牌達利食品等諸多知名產品,品牌影響力較強,然而對於親親而言,最具有市場知名度的就是果凍品牌親親,而正如上文所介紹,該業務板塊表現欠佳。」有不願具名業內人士如是介紹。
該人士進而提到,「果凍毒明膠」事件引發的負面影響是親親過去兩年和未來都不能規避的問題。親親也承認:「2013年和2014年先後有媒體報導我們業內的部分競爭對手在食品生產中使用有毒明膠,我們認為儘管我們的產品並不含有該有毒明膠或存在其他負面質量問題,但是2014年有毒明膠事件後消費者對於果凍產品的負面情緒導致我們於2014年和2015年的收入及淨利潤下降。」
有毒明膠事件餘震未結,這也要求申請上市的親親做出合理的調整,以求避開行業震盪。「上市意味著品牌影響力的打響和融資渠道的開拓,暫且不論親親上市是否順利,單從上市影響來說,親親確實需要品牌的大力度推廣以及品類的研發,這或許是解決親親業績每況愈下的辦法之一。」上述不具名人士坦言。
記者就親親食品獨立上市的問題,試圖聯繫該公司。不過,親親食品相關人士回應表示,目前還未有對外發聲部門,不能予以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