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消息,日前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導了《耳機質量調查》,表示某高校近30%大學生聽力受損。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告顯示,在對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耳機使用率高達99.8%,已經出現噪聲性聽力損傷的人數超過1000人,占比接近30%。
某高校近三成大學生因耳機聽力受損
國家質檢總局自2012年以來,連續4年的風險監測中,對手機及配套用耳機等成套產品進行了監測,累計監測產品86批次,其中45批次最高聲壓級超標,不符合率高達51.2%,約半數耳機類產品最高聲壓級超標,耳機使用不當會帶來不可逆聽力傷害。
MP3、MP4等媒體播放器產品監測共監測30批次,不合率為50%;平板電腦及配套用耳機產品共監測10次,總體不合格率為40%;單獨售賣的耳機產品共監測55批次,總體不合格率為38.2%。綜合分析了4年的風險監測結果,專家認為,耳機及相關產品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國家電子信息產品質檢中心技術負責人張建認為,耳機的使用率與普及率都在大幅提高,由此帶來的聽力損傷風險也在不斷提升,結合風險監測結果顯示,有5成左右的相關產品存在安全隱患,耳機及配套產品帶來的安全風險不能低估。
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耳機在聽力損傷方面存在較大風險呢?原因之一與使用環境有關。如果在相對嘈雜環境中使用耳機就會調大聲量,這樣就有可能加大聽力損傷風險。另一個原因則是我國缺乏聽力安全的強制性標準。目前歐盟制定了嚴格的耳機聽力安全標準。
據歐盟出具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戴著耳機聽音樂,耳機聲音超過85分貝,時長超過30分鐘,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下降。如果每天超過89分貝音量聽音樂,時長達一小時,持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根據歐盟相關標準規定,如果在手機等移動音頻設備中增加音量安全限制的提示功能,可以起到一定的提醒和警示作用。在手機風險監測過程中,工程師發現,購買自歐洲的手機產品基本都添加了音量提示功能,而從我國購買的手機產品基本都沒有。目前我國並沒有此類規定。
目前我們在生活中越來越依賴耳機及相關產品,業內人士呼籲相關部門儘快出台有針對性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規範產品質量,同時也呼籲相關製造業人士,積極跟進國際標準,提升產品安全性能。
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耳機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