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過去幾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發展迅速,但仍沒有改變上游原料和下游應用市場嚴重依賴海外的「兩頭在外」畸形產業結構。以下是2016年我國太陽能電池行業發展不利因素分析:
(一)產業鏈上游在外,國內企業無技術
由於科技水平制約,我國至今尚無法自主生產太陽能電池產業的核心器件-高純度多晶矽,近90%需要進口,上游的多晶矽產業的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挪威、德國、日本等七大企業手中。他們壟斷了全球多晶矽料供應,抬高了太陽能電池企業的生產成本,削弱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二)產業鏈下游在外,國內企業無市場
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產能快速增長,但國內市場需求的「原動力」不足,90%以上的產品銷往國外。目前國內對太陽能電池的市場需求,主要依靠國家「無電縣送電」、「送電到鄉」等大型工程,且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消費能力有限。由於缺少政策的支持,國內市場開發嚴重滯後。
(三)我國光伏產業議價、抗風險能力低
「兩頭在外」畸形產業結構是導致我國光伏產業議價能力低的重要原因。在產業上游,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外七大晶體矽材料供應商,在產業鏈中處於主導地位;在產業下游,近年來儘管我國加快了太陽能發電市場的開發,但全球主要市場仍集中在歐美和日本。西班牙市場的急劇萎縮,以及德國政策的趨冷化,造成了全球太陽能發電市場增速放緩。直接衝擊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更多相關行業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太陽能電池片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