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第一套磁共振系統在位於德國埃爾蘭根的西門子研究基地的一個小木屋中誕生至今,磁共振已成為了醫生對疾病進行確診的必備工具。在眾多醫院中得以快速的推廣和應用。
磁共振介紹
磁共振(MR)成像是一種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與CT掃描相比,磁共振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組織解析度高、圖像更清晰,而且檢查過程對身體完全無害。
磁共振技術從誕生至今,全球只有三個大的超導磁體工廠——通用、西門子和飛利浦,這三家磁共振設備的龍頭企業幾乎壟斷了磁共振成像技術。
雖然中國國內也有8、9家企業在做磁共振,但是核心部件超導磁體均只能從日本進口。據某磁共振廠工作人員表示,由於超導磁體屬於戰略資源,這三家龍頭企業生產的磁體還從來不外售,只有日本一個工廠,每年會將產能過剩的磁體出售給中國企業。這家工廠一年的磁體產量也僅僅是200個左右。這些原因也使得磁共振成像檢查費用一直居高不下,一大部分中國老百姓沒法選擇這種最健康的檢查手段。
國內磁共振市場現狀
一直以來,在磁共振成像領域,有兩個發展趨勢,一個是超導方向,又稱為高場,場強一般 在 1.5T-3T 之間,國際上主要的生產廠商包括 GE、西門子、飛利浦等國際公司;一個是永磁方向,又稱為低場,場強在 0.2T-0.35T 之間。
《2016-2021年中國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MRI市場規模為36.5億美元,西門子、飛利浦和通用市場占有率達到80%左右。就國內而言,超導磁共振需求量約800台/年,以市場均價500萬元/台估算,目前國內磁共振(醫用、科研)市場容量約40億。
據悉,1.5T磁共振超導磁體占MRI系統總成本30%至40%,3.0T磁共振超導磁體占MRI系統總成本的50%至60%。
超導磁體由於其設計的特殊性、工藝的複雜性、以及需要綜合的工程化能力、高技術門檻,導致國內一直沒有形成穩定的超導磁體產品供應,且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所壟斷。
除了GPS,國內就是聯影和奧泰能製造醫用3.0T超導磁體的。1.5T 還有豐盛、辰光醫療等。所以市場一直呼喚滿足國內客戶需求的1.5T、3.0T超導磁體並形成穩定供貨,以降低生產成本。
目前國產的超導磁共振整機廠家有東軟、朗潤、聯影、奧泰、安科、萬東等,其中只有聯影用的是自研磁體。
再有,從控制和應用軟體方面來講,國產的超導很多軟體不達標。從專利上看,中國廠家的技術還遠遠落後與國際品牌,如不持續投入研發很難追上。
國內市場預測:內需仍強
據《報告》統計,2011~2015年,我國磁共振設備年銷量從892台增加到1507台,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1.1%;共振設備保有量從4381台增加到9089台,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5.7%;每百萬人口磁共振設備擁有量則從3.3台增加到了6.6台。但儘管如此,我國人均磁共振設備擁有量仍處於較低水平,尚難滿足醫療需求。未來,我國磁共振設備市場有較大發展空間。
此外,《報告》分析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磁共振設備在精確性、適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大大提高。這將促使一大批「老」的磁共振設備提前「退役」,引發新的市場需求。預計2016年我國磁共振設備銷量將增加,之後幾年增勢會趨於平穩,保有量持續增長。
另外,大型綜合醫院的醫療設備固定資產規模以億元計,且每年在醫療設備上的投入以千萬元計,其存在極大的可拓展空間。而磁共振設備使用壽命一般是8~10年。在使用一定年限後,醫療機構需要對舊設備進行更新升級或者購買新設備。目前,部分省市級醫院已開始更換使用多年的舊設備,配備功能更完善的臨床應用型1.5T高場強磁共振系統。但是,由於購買新設備的成本巨大,因此,很多醫院還是將現有設備更新升級作為首選。
目前,我國一些大型教學醫院也在更新、引進臨床研究型磁共振設備。而區域醫學影像中心的建立,將推動醫療影像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國家對國產設備的扶持力度遠超以往。這將加速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國產化進程,推動國產設備市場份額快速提升。國產磁共振設備企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
總結:
一直以來很多中國的消費者認為,只有國外的設備好,使用國外的設備,醫院地位相對就高。 其實隨著國內的技術不斷加強,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品已經完全具備了和國外品牌產品同樣的技術含量,如何引導這些醫院能夠支持民族企業,願意安裝中國企業自己研發的產品,讓醫院相信中國公司同樣能夠製造技術很領先的高端產品,同時打破消費者對洋品牌的技術迷信,這是中國實現產業升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