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中國宏觀經濟增長主要靠三大投入,資本投入、資源投入和勞動力投入。三個投入都到了不可持續的境地,資本投入遇到產能過剩,資源投入遇到高能耗高污染,人力投入遇到老齡化加快,我們必須讓創新替代三個大投入。
中央提出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其根本的邏輯思維就在這裡,中國經濟現在的困難,死挺硬熬是過不去的。把握供給側結構改革要把問題放在中國經濟的大環境下,把握中國經濟當下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握新常態下的基本特徵。
習總書記把新常態下的基本特徵「三個化」做了高度概括,第一叫事物變化,第二叫做結構優化,第三叫做動力轉化,總書記表示,把握了三個化就是把握當下乃至今後中國經濟的大邏輯。
經濟下行,最嚴重的還是進出口貿易,高新技術產品受影響不大,最嚴重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產品,包括紡織、服裝、箱包、玩具、家具、鞋、塑料製品七大行業,這七大行業過去給中國的出口立下汗馬功勞,而近三年多來急劇下降。
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廉價時代已經過去了,將眼光放到海外,柬埔寨、菲律賓等國家都在走中國過去走過的路,使用廉價勞動力,生產低成本商品,用低價格出口,越來越多的越南製造、柬埔寨製造出現。而在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生產低成本的商品再出口的這一條路,已經快走到了盡頭。
這個問題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我們現在說放開二胎,然而我們的行業還能挺16年麼,另外一方面,老齡化情況在加劇,老齡化國際標準有兩條,其一是60歲以上人占總人口的10%,其二是65歲以上的人占總人口的7%,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據《2016-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分析「十三五」規劃的核心就是實現全面小康。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實現小康不難,全面小康不實現不行,雖然我們的增長目標做出了主動下調,但不能影響到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
服務業是第三產業,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但就業情況總體良好,要歸功於服務業。服務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吸納就業能力強,去年服務業占整個經濟比重達50.2%,今年截止到9月底是52.8%,第三產業占GDP的第一位,但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美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80%,全世界是60%,最近國務院確定了五大產業,旅遊、文化娛樂、健康、養老、體育,每一個都與餐飲住宿業相關聯。
創新作為餐飲住宿業的根本性指導方向是正確的道路。不要把創新單純理解為技術創新、科技的創新,創新是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的。
中國經濟歸根結底取決於創新的能力;總結而言,在結構優化方面,農業要從傳統向現代邁進,工業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