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紡織原料行業分析報告 >> 中國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中國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2016-12-06 14:39:07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我國紡織工業是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是科技和時尚融合、生活消費與產業用並舉的產業,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生態文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2021年中國紡織工業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規模效益穩定增長,結構調整不斷深化,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明顯提升,在全球紡織產業中地位進一步鞏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建成紡織強國的衝刺階段。為促進紡織工業轉型升級,創造競爭新優勢,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編制本規劃。

紡織工業

  一、現狀和形勢

  (一)「十二五」發展成效

  1.規模效益穩定增長。「十二五」期間,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年均分別增長8.5%、9.2%和11.5%,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70714億元,利潤總額3860億元;全行業紡織纖維加工量年均增長5.1%,2015年達5300萬噸,占全球纖維加工總量50%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年均增長6.6%,2015年達到2912億美元,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世界同類貿易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3.1個百分點。

  2.結構調整持續深入。2015年,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比重由2010年的51:29:20調整為46.6:28.1:25.3;紡織纖維加工總量中化纖比重達84%,比2010年提高14個百分點;紡織品服裝出口一般貿易比重由2010年的74%提高到2015年的76.9%;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新興市場份額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比重達到23.2%,比2010年提高6.4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海外投資步伐持續加快,紡織工業技術、標準、產能、設計、品牌、營銷渠道等國際合作全面開展。

  3.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4年,大中型紡織企業研究與試驗(R&D)經費支出257億元,比2010年增長81%,研發投入強度為0.67%;有效發明專利數5381件,是2010年的2.3倍。「十二五」期間,人均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左右;16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筒子紗數位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碳纖維、間位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及海洋生物基纖維等實現技術突破;信息化集成應用及智能製造形成若干試點示範。

  4.品牌建設有效推進。「十二五」時期,全行業品牌意識進一步提高,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與品牌價值評價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中國服裝大獎、中國國際時裝周、各地服裝節等活動連續舉辦,纖維、面料、家用紡織品流行趨勢研究和發布,《紡織服裝行業年度品牌發展報告》發布等,推動了行業品牌發展。目前活躍在國內市場的服裝家紡品牌約3500個,全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00多個。一批服裝家紡品牌在海外建立設計機構和銷售網絡,中國設計師作品在國際舞台展示交流。服裝家紡網上銷售額年均增長超過40%,高速增長的電子商務擴大了品牌產品市場影響力。CSC9000T中國紡織服裝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廣泛推廣,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5.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十二五」時期,大量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百米印染布新鮮水取水量由2.5噸下降到1.8噸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全面完成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取水下降以及污染物總量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再利用纖維占纖維加工總量比重由2010年的9.6%提高到2015年的11.3%。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撿和綜合利用產業鏈建設啟動,「舊衣零拋棄」活動推動了舊服裝家紡規範回收和再利用進程。

  「十二五」以來,紡織工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困擾行業發展和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產業創新投入偏低,創新型人才缺乏,綜合創新能力較弱;要素成本持續上漲,國際比較優勢削弱;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部分行業存在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質量標準管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品牌影響力有待提高;棉花體制市場化改革進程緩慢,國內棉花質量下降。

  (二)「十三五」發展形勢

  1.全球紡織產業與貿易呈現新格局。我國紡織工業發展正面臨已開發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雙重擠壓」。已開發國家在科技研發和品牌渠道方面優勢明顯,在高端裝備、高性能纖維、智能紡織品服裝等領域的製造能力仍將增長。亞洲、非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為代表的區域性貿易協定的實施將降低有關國家貿易成本,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紡織業呈明顯上升趨勢。「十三五」期間,全球紡織產業格局將進一步調整,儘管我國擁有全產業鏈綜合競爭優勢,但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加大,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任務緊迫。

  2.國內外紡織消費市場蘊含新空間。人口增長和經濟復甦將支撐全球纖維消費需求繼續增長,預計「十三五」期間全球纖維消費量年均增速為2.5%以上。內需擴大和消費升級將是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二孩政策全面實施等發展紅利和改革紅利疊加,將推動升級型紡織品消費增長,預計國內居民服裝與家紡消費支出年均增長8%左右。隨著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醫療健康等方面投入穩步增長,產業用紡織品纖維消費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3.紡織與網際網路融合催生新變革。「十三五」期間,「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在紡織行業設計、生產、營銷、物流等環節深入應用,將推動生產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轉變,由傳統生產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數據、雲平台、雲製造、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發展將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紡織工業與信息技術、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為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對傳統生產經營方式提出挑戰。

  4.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新局面。「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施,為促進紡織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新機遇。建設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以及支持新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促進就業一系列政策實施,將推動新疆紡織工業發展邁上新台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特別是引導1億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鎮化,將增強中西部紡織工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全球紡織分工體系調整和貿易體系變革加快,將促進企業更有效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積極主動地「走出去」,提升紡織工業國際化水平,開創紡織工業開放發展新局面。

  5.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環保技術與標準成為已開發國家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圍繞化學品安全控制、碳排放等內容的技術性壁壘將有所增加。我國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升到執政理念和國家整體戰略層面,更加嚴格的環保法律法規和環境治理要求,對印染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要從建設生態文明新高度推動紡織工業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綠色、循環紡織經濟以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紡織工業發展環境和形勢正發生深刻變化,總體看,發展機遇大於挑戰。積極把握需求增長與消費升級的趨勢,利用好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紡織工業將保持中高速發展,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中國製造2025》,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重點,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智能製造和綠色製造,形成發展新動能,創造競爭新優勢,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初步建成紡織強國。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堅持市場導向,營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把握個性化、時尚化、健康安全消費新趨勢,形成有效供給與消費升級良性互動。

  2.堅持創新驅動。完善行業創新體系,加強兩化深度融合,推動技術、管理、生產和經營模式創新,加大研發設計投入,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增強行業軟實力,提高科技進步對行業發展貢獻率。

  3.堅持優化結構。加快採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質量管控和品牌運營能力,擴大中高端產品供給,提高產業用紡織品比重,推進紡織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升級。

  4.堅持協調發展。堅持行業發展與資源、要素、環境相適應,堅持解決當前問題與行業長遠發展相結合,堅持國內區域優化與國際化發展相協調,堅持培育骨幹企業與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協同推進,促進行業發展與民生改善同步提升。

  (三)發展目標

  進一步鞏固提高我國紡織工業在生產製造和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和地位,形成創新驅動發展、質量效益提升、品牌效應明顯、國際合作加強的紡織工業發展格局,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初步建成紡織強國。

  1.行業增長目標。「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6%-7%;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保持基本穩定。紡織工業增長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2.科技創新目標。「十三五」末,大中型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十三五」期間,紡織行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15%,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8%。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兩化融合能力增強,成套智能紡織技術裝備實現產業化應用,智能製造成為推動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3.結構調整目標。「十三五」末,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類終端產品纖維消費量比例達到40:27:33;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比提高5個百分點。高品質、功能性、智能化產品比重大幅提升,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服務型製造等新型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快速發展。

  4.質量品牌目標。「十三五」末,紡織服裝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紡織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品牌人才隊伍逐步壯大,品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品牌國際運營能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市場認可度高、美譽度好的知名品牌。

  5.綠色發展目標。形成紡織行業綠色製造體系,清潔生產技術普遍應用,到2020年,紡織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8%,單位工業增加值取水下降23%,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0%。突破一批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關鍵共性技術,循環利用紡織纖維量占全部纖維加工量比重繼續增加。

  三、重點任務

  (一)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1.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紡織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作用,開展基礎性科學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建設和完善纖維新材料、產業用紡織品、功能性服裝家紡等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生產和應用、軍工和民用之間的協作創新。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建設,推進紡織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及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提升為企業服務能力。

  2.加強行業關鍵技術突破。把握全球紡織發展趨勢,跟蹤前沿和高端技術,加強行業科技創新研發。進一步突破高性能纖維高品質低成本技術以及生物基原料和纖維綠色加工技術,突破新型非織造、多種材料多層複合、立體織造等關鍵技術,推動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在建築交通、國防軍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技術研發。研究無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數碼印花技術,功能性面料整理技術,大幅提高紡織綠色製造技術及應用水平。加大紡織智能裝備(生產線)及智能產品的研發推廣,開發紡織專業應用軟體。

  專欄1:紡織科技創新重點工程

  (一)創新服務平台。推動建設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創新中心,過濾、醫療、防護等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創新平台,提升產業集群區公共服務平台創新開發、質量品牌、智能製造等方面服務水平。

  (二)化纖新材料關鍵技術。突破高強高模碳纖維、對位芳綸、連續碳化矽等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及應用產業化技術。突破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高效合成技術,發展生物基聚酯、聚乳酸纖維、生物基聚醯胺纖維等產業化技術。攻克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低成本產業化技術。優化和提升醫用海藻纖維、殼聚糖纖維、甲殼素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

  (三)綠色染整加工技術。研發低給液染色、針織物平幅連續加工、非水介質染色及微膠囊染色等技術、數碼印花低成本墨水及可拆卸噴頭等關鍵技術,綠色助劑及功能性整理技術等。

  (四)產業用紡織品技術。突破功能性敷料、腎透析纖維材料、植入修復等醫用紡織材料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高防護性能紡織品和高智能感知的功能性材料及服裝。突破納米級非織造技術,加快多模頭紡粘熔噴、多功能整理、多層加工等複合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五)智能製造關鍵技術。發展高效、低能耗、柔性化、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紡織裝備,紡織專用應用軟體系統,形成紡織各專業領域智能製造系統化解決方案。

  3.推動紡織行業模式創新。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在紡織行業融合應用,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推動製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紡織經濟發展新動力。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為重點,調整優化製造流程,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協同製造新模式。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重點,推進研發設計創意等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創客平台等創新網絡化公共服務模式。以提升企業經營效率為重點,發展行業性電子商務平台,優化採購、分銷體系。以適應消費升級為重點,鼓勵紡織服裝企業面向個性化、定製化消費需求,重構供需關係,創新商業模式。

  (二)大力實施「三品」戰略

  1.優化產品供給結構。充分挖掘消費熱點和需求盲點,擴大中高端紡織服裝產品供給。注重設計創新,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加強產品形態、產品功能、生產流程及消費體驗等各環節創意設計,開發時尚化、個性化產品。發揮纖維、紗線、面料、服裝、家紡流行趨勢發布平台作用,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提升產品開發效率。適應養老、運動休閒等消費升級需求,開發健康舒適、綠色安全、易護理等功能性紡織品。加強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與紡織技術結合,發展智能紡織產品。以拓展應用新領域為重點,加快開發推廣醫療、環保、應急防護等產業用紡織品。

  2.提升質量保障能力。在全行業大力弘揚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樹立質量為先的經營理念。加強從原料採購到生產銷售全流程質量管控,推進質量追溯體系和測量管理體系建設,提高企業質量保證能力和產品消費安全。支持企業採用先進技術裝備組織生產,擴大在線計量檢測控制系統應用,提高生產過程產品質量控制的精準性和一致性。支持行業性質量技術服務網絡、檢測服務平台建設,提高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的技術水平、檢驗公信力和公共服務水平。規範生態、綠色、功能性紡織品等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制度。針對功能性產品、童裝等重點產品開展國際標準對標和實物質量比對活動。樹立質量領先企業標杆,廣泛普及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及其他先進質量管理體系和管理經驗。

  3.完善紡織行業標準體系。完善紡織行業標準化體系,發揮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強纖維新品種、功能性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智能製造和兩化融合等領域標準的制修訂。優化標準工作機制,促進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下游標準銜接配套。推動發展優於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加強標準國際合作,加快國際標準轉化,積極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推動紡織優勢產業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推動紡織標準國際互認。

  4.大力推進品牌建設。建立和完善品牌服務體系,加強紡織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貫徹落實。引導企業加強品牌戰略管理,明確品牌定位,促進品牌與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融合,提高品牌產品附加值和性價比。促進紡織服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融合發展,提升品牌文化內涵。進一步推動製造企業品牌、設計師品牌和區域品牌建設,提升中國流行面料、高檔絲綢、綠色纖維等標誌的影響力。鼓勵紡織服裝企業以參股、併購等多種形式與國際設計機構、品牌運營機構、國際品牌企業合作,提升品牌國際化水平。利用新媒體等有效傳播渠道,加強品牌宣傳。

  專欄2:品牌建設工程

  (一)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加大《品牌價值評價 紡織服裝、鞋、帽業》國家標準的實施力度,擴大品牌價值評價範圍,發布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價值評價榜單,推動品牌價值評價和金融對接。

  (二)加強重點品牌培育示範。重點跟蹤培育100家左右服裝家紡品牌企業,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推動一批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

  (三)培育品牌服務機構與服務平台。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大規模、較強影響力的紡織服裝設計創意示範平台、品牌運營推廣機構、品牌諮詢培訓機構,支持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國際時裝周、各種設計大賽及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等品牌活動,推動服裝服飾文化國際交流,提高我國紡織服裝品牌的國際國內影響力。

  (四)加強品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行業中介機構的作用,組織開展設計師、面料師和商標品牌管理人才培訓;加強院校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對接,加強吸收引進國際創意設計和品牌管理運營高端人才。

  (五)提升品牌國際化運營能力。支持品牌企業到國外建立研發設計機構、營銷網絡,促進品牌產品出口;支持著眼於品牌國際化、技術升級、設計創意、時尚研究、品牌運營、市場開拓的跨國併購合作,提升品牌全球化資源整合能力;支持企業進行商標國際註冊,開展智慧財產權布局。

  (三)推進紡織智能製造

  1.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紡織裝備開發。加強對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等化纖新材料成套裝備、短流程新型紡紗織造裝備、新型印染等裝備的開發生產,提高裝備的生產效率、性能功能以及自動化、數位化水平。開發紡織新型傳感器、智能測量儀表、質量控制與執行系統,推進具有自動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端智能裝備的產業化開發和應用。推進吊掛系統、智能物流包裝、智能機器人、網絡化管理信息系統等開發應用。

  專欄3: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紡織裝備工程

  (一)化纖材料裝備。研發年產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成套設備、聚酯紡前原液著色(溶劑載體型)設備、工業化規模的高強高模碳纖維成套設備、新型地毯絲成套設備、聚乳酸長短絲紡絲機、化纖長絲高速卷繞系統以及高速機械包覆紗機。

  (二)紡紗織造設備。研發自動轉杯紡、噴氣渦流紡等短流程紡紗設備以及智能化細紗機,開發多纖維用精梳關鍵技術、無槽筒精密數碼卷繞技術、ADS自動落紗系統及細紗機在線監測系統等關鍵技術與系統。研發自動穿經機、吹結機、高速劍杆織機、數控節能型噴氣織機、特種纖維織造裝備等新型機織設備,研發數位化織布工藝和多台套織機生產管理系統,研發高速電子多臂、積極式凸輪開口機構等關鍵裝置。

  (三)非織造設備。開發高速梳理機、智能化多模頭紡熔複合非織造布生產線、新型納米級非織造生產線、雙組份紡粘非織造生產線、高效高產環保節能氣流成網生產線、濕法成網非織造生產線。

  (四)針織設備。研發立體成型電腦橫機、一步法全成型襪機、高性能纖維多軸向經編機、五功位電腦提花圓緯機等針織裝備。研發全系列細針距高速舌針製造技術、基於機器視覺技術的針織物疵點檢測裝置、高速高可靠性電子式自偵錯選針器等關鍵技術與專用裝置。

  (五)印染設備。開發生產新型印染生產線數位化監控系統,數控化印染主機裝備,包括經軸染色與物流系統、數控超大花回圓網印花機、全幅寬固定式噴頭高速數碼噴墨印花裝備等。

  (六)專用基礎件。開發鋼領、鋼絲圈、織針、鋼筘、錠子、針布、槽筒、針刺機刺針等專用複合加工生產線,提高紡織專用基礎件的使用壽命和質量性能。

  2.推進智能工廠(車間)建設。推動信息化技術在紡織生產、研發、管理、倉儲、物流等各環節廣泛運用。研究制定紡織智能製造體系架構、數字工廠(車間)參考模型、通用技術條件、評價驗證等智能製造標準。在棉紡、印染、化纖、服裝、針織、家紡等行業,開展以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在線工藝和質量監控、自動輸送包裝、智能倉儲、智能管理為主要特徵的數位化、智能化工廠(車間)試點示範。通過智能化生產和信息化集成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勞動生產率提高30%以上,產品開發生產周期縮短20%以上,殘次品率下降30%。

  專欄4:數位化、智能化工廠(車間)示範工程

  (一)智能化紡紗。實現紡紗全流程自動化生產、數位化監控和智能化管理,工序間物料自動輸送,夜班無人值守,設備生產過程、故障可遠程控制、診斷,萬錠用工20人以內。

  (二)化纖長絲智能生產。建設滌綸、錦綸等化纖長絲智能化車間或生產線,實現化纖生產過程模擬,化纖生產數位化集成系統應用、卷裝落卷、換筒管、堆放、包裝及運輸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形成化纖長絲系統優化與控制一體化解決方案。

  (三)智能化印染生產。建立智能化印染連續生產車間和數位化間歇式染色車間,具有印染生產工藝在線採集、智能化配色及工藝自動管理、染化料中央配送、半制品快速檢測等系統,實現生產執行管理MES系統、計劃管理ERP系統及現場自動化SFC系統的集成應用,從單一裝備的數控化向整體工廠的智能化轉變。

  (四)智能化非織造布生產。紡絲、成型、原料輸送、包裝等工藝技術的自動化、數位化、連續化集成應用,實現非織造布生產的全流程數位化監控和智能化管理。

  (五)智能化針織車間。通過數據網絡將針織設備與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系統,生產管理系統聯通,對設備狀態、生產數據、工藝數據和花型數據進行在線監控,實現對設備的集群智能控制以及物料、倉儲、輸送的自動化、智能化。

  (六)智能化服裝、家紡車間。應用RFID技術,具有自動化縫製單元、模板自動縫製系統,智能吊掛系統、柔性整燙系統,自動立體倉儲和物流配送系統,建立包含測體、設計、試衣、加工的自動化生產流程及檢驗、儲運、信息追溯、門店管理等在內的信息化集成管理體系。

  3.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制定服裝測量方法標準,推動人體資料庫建設和服裝號型標準制定,提高三維人體測量、服裝3D可視化及模擬技術的精準性和實用化。鼓勵建設消費者與生產企業信息交互平台、產業鏈協同供應平台,在服裝、家紡行業,推廣個性化定製和批量定製,直接對接消費需求,用工業化手段生產個性化產品。

  (四)加快綠色發展進程

  1.加強紡織綠色製造基礎管理。推進紡織行業綠色製造、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適時制修訂重點產品能耗、水耗及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完善紡織清潔生產評價體系,推動印染、化纖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建設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再利用體系,規範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揀、分級利用機制和「舊衣零拋棄」活動流程。按照國家統一的綠色產品合格評定體系建設要求,推進包括原液著色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等產品在內的「綠色纖維」及綠色紡織品的認證。制定「十三五」行業節能減排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推廣路線圖,建設行業節能減排資料庫,加強印染、粘膠、再生纖維行業規範管理。

  2.開發推廣先進綠色製造技術。推廣先進無水少水加工技術和裝備,在印染行業實施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動水效對標達標,大幅降低單位產品取水量。支持重點用能企業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加快變頻電機、節能空調、錦綸熔體直紡、再生丙綸直紡等短流程技術推廣應用。推廣清潔綠色生產工藝,推廣廢水、廢氣中的熱能、水資源、染料、化學品、原材料的回收循環利用技術,研發推廣印染、粘膠等廢水深度治理、少污泥、低成本關鍵處理技術等,減少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推進紡織企業燃煤鍋爐除塵脫硫脫硝綜合治理等技術改造,實施集中供熱替代和燃煤鍋爐煤改氣工程。全面推進定型機廢氣回收治理。加強有毒有害化學品替代技術開發,建立紡織化學品風險管控機制,逐步限制壬基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有毒有害物質在紡織品中的使用,鼓勵建立企業環境、化學品使用信息披露機制。開發推廣廢舊紡織品、瓶片物理法、化學法高值化技術,擴大和提高廢舊紡織品在土工建築、建材、汽車、家具裝潢等領域的再利用水平。

  專欄5:綠色製造工程

  (一)節水技術。推廣小浴比間歇式染色、全自動筒子紗染色、數碼噴墨印花及數碼噴墨印花與平網圓網結合技術、泡沫整理、針織物平幅印染等少水染整技術,重點產品用水量下降20%以上。

  (二)節能技術。推廣冷軋堆、棉織物低溫漂白等高效低耗技術,高效節能電機及智能空調系統、節能型烘乾定形設備,錦綸6紡絲環吹風技術、印染太陽能熱水系統、智能蒸汽節能系統。

  (三)清潔生產技術。擴大原液著色化纖應用,再生纖維素纖維綠色製漿及新溶劑法紡絲技術應用。推廣無PVA(聚乙烯醇)上漿、無塗層防鑽絨織造技術等。

  (四)污染物治理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擴大雙膜法廢水治理及再生水回用、定形機廢氣治理回收技術、噴水織機中水回用、絲光淡鹼回收、洗毛廢水羊毛脂回收利用等技術應用。

  (五)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共性技術。研發適合國內廢舊紡織品的快速檢測、分拆、破碎設備,開發物理法、化學法兼備的高效連續生產關鍵技術,突破廢舊紡織品預處理、分離、高值化、再利用生產技術。

  (六)紡織化學品開發及應用技術。加強高效環保型漿料、染料和印染助劑、高效環保化纖催化劑、油劑和助劑的研發及應用。開發推廣綠色環保型阻燃、防水等功能性後整理助劑。推廣生物酶技術在羊毛無氯絲光和防縮處理中的應用。

  3.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全面提升紡織行業環保意識,提高紡織行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推行綠色設計,開發生產綠色紡織產品,發布綠色產品目錄,開展綠色產品評價,促進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良性互動。鼓勵企業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加快綠色化改造提升,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相關法規,促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建設綠色企業。按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構建從原料、生產、營銷、消費到回收再利用的紡織循環體系,培育綠色供應鏈示範企業。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發揮東部地區行業引領作用。發揮東部地區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起點和樞紐的區位優勢,廣泛吸收和統籌國內外優勢創新資源,重點發展技術研發中心、時尚創意中心、品牌營銷中心和高端製造中心等價值鏈高端環節,率先建設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製造示範基地。發展電子商務交易、紡織服裝物流、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國際化龍頭企業成長,與中西部省份之間加強產業協作。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在環渤海地區形成時尚創意中心、商貿物流中心與中高端製造基地互動發展的區域布局體系。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進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紡織產業協調發展,以江淮、長江中游和成渝地區城市群為重點,完善產業園區環境,更加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現代紡織工業製造體系。面向中西部地區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構建以服裝、家紡、產業用終端產品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基地和物流中心。

  2.支持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發展。依託特色資源優勢和邊境區位優勢,有序承接產業轉移,促進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發展。西北地區利用羊毛、羊絨等動物纖維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毛紡產業鏈製造水平。西南地區以蠶絲和麻資源、少數民族紡織傳統工藝、毗鄰東南亞等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紡織品。東北地區繼續推動亞麻和漢麻等特色產業發展,並根據向周邊國家擴大開放需求發展紡織服裝業。新疆進一步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依託棉花資源,利用優惠政策,加快產業配套發展,建設優質棉紗棉布基地,大力發展服裝、家紡、針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效帶動就業。

  3.提升紡織國際化發展水平。藉助「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引導優勢企業整合全球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形成有競爭優勢的跨國企業集團。鼓勵行業龍頭骨幹企業跨國布局原料生產加工,建設棉花、羊毛、化纖等境外原料基地,穩定原料供應。支持品牌優勢企業通過併購和股權資本合作等方式,提高目標市場屬地銷售品牌和市場渠道開拓能力。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立與國外品牌配套的快速反應體系。藉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聯運通道、海關便捷通關和投資貿易便利化的推進,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加強沿線國家技術標準合作,帶動相關服務業發展,打造跨境電子商務示範區。

  4.推動產業集群優化升級。加強對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劃指導,加快紡織產業集群升級。加強集群內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促進專業化分工與產業鏈高效協作,提高集群企業協同創新和質量保障能力。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產業集群應用,完善和提升產業集群公共服務能力,擴大集群內企業資源開放共享,推廣協同製造、雲製造新模式,促進智慧集群建設。優化集群內產業結構,加快優勢主導產業、產品發展,培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揮好電子商務平台作用,促進專業市場和集群企業之間信息互通,實現有形市場、無形市場和生產企業互動發展。到2020年,建設一批技術管理先進、質量體系健全、主導產品突出、品牌影響力較強的紡織行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形成3-5個產值達千億元的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

  (六)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1.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強基工程,提升行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開發應用及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能力,改善和提高紡織產品質量、效率、能效環保等水平。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擴大纖維新材料、智能化裝備、高附加值新產品的產業化和在紡織及相關行業的應用。支持印染企業按照污染物排放等量或減量原則加快更新改造,提升紡織行業清潔生產和綠色製造水平。推動品牌企業研發設計中心、信息化集成系統及智能倉儲配送系統建設。推動化纖、棉紡、印染、化纖長絲織造行業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對能耗、環保、安全生產達不到標準和生產不合格產品或淘汰類產能,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

  2.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鼓勵紡織企業延伸產業鏈,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兼併重組,通過橫向聯合、縱向整合做優做強,提高企業全球資源整合能力,促進企業規模化、集約化、平台化運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紡織企業集團。到2020年,全行業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品牌企業超過50家。鼓勵中小企業專注於紡織特定細分產品市場、技術領域和客戶需求,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生產工藝水平,成長壯大為「單項冠軍」企業。加強大中小企業協作,優勢品牌企業發揮帶動聯動作用,中小企業做好專業配套服務,形成協同發展優質供應鏈。

  3.發展服務型製造。支持紡織企業由傳統生產型向服務製造型發展,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引導紡織製造企業以拓展產品功能、提高交易效率、滿足客戶深層次需求為重點,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產品設計和整體解決方案。加快推進先進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終端品牌企業加強消費需求研究引導,增強品牌運營功能,為產業鏈配套企業提供設計及渠道平台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消費體驗及個性化服務。支持紡機裝備和紡織行業系統軟體服務企業發展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式,建設大數據平台為用戶提供遠程運維及工藝優化服務。支持工程用紡織品生產企業向產品研發、工程設計與施工、運行維護與產品更新回收等服務領域延伸。支持大型骨幹企業以主導業務為中心,建設行業性電子商務平台,優化行業採購供應鏈,創新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4.加強企業管理創新。加強紡織行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深度推進網際網路、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構建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管理體系。推動企業組織結構網絡化、扁平化、平台化發展,促進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柔性化、精細化、高效化。廣泛普及5S現場管理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創新人才管理,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一批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提倡工匠精神,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產業工人隊伍。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深入推進CSC9000T中國紡織服裝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工作,支持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和信用資料庫建設,到2020年基本健全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升企業軟實力。

  四、重點領域

  (一)增強化纖行業創新開發能力

  利用工業強基工程等專項實施,加強化纖基礎技術工藝研究,優化生產工藝流程,加強與下游產業協同開發,推進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高品質、低成本產業化生產及批量化應用。發展高效、低能耗、柔性化、自動化、信息化化纖技術裝備,開發多重改性技術與工程專用模塊及其組合平台,實現聚酯、錦綸等通用纖維高效柔性化與功能化,豐富滌綸、粘膠、錦綸、腈綸等功能化、差別化產品,提高產品性能及品質。定期發布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引導纖維新產品開發方向,提升豐富終端產品功能。

  專欄6:化纖新材料工程

  (一)高性能纖維及應用。推進碳纖維、芳綸、聚醯亞胺纖維品種開發及應用。加強低蠕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連續玄武岩纖維、聚甲醛、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纖維等產業化及應用。提升聚苯硫醚纖維高品質與差別化開發應用水平。

  (二)差別化、多功能纖維。研究並提升表面構築、等離子體加工、高能射線輻照交聯等仿真加工技術水平。發展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新型聚酯成套技術及裝備。建立差別化功能化集成開發與應用系統,實現大容量聚酯、聚醯胺高效柔性化生產,提升原液染色、抗起球、抗靜電、阻燃、抗熔滴等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產品水平。

  (三)生物基纖維。推動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及生物基聚醯胺纖維等生物基化學纖維規模化生產,突破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工業化製備集成化技術和綠色加工工藝開發;開發國產蝦(蟹)殼、海藻等海洋生物基纖維原料;拓展生物基纖維的應用,滿足功能性紡織品和產業用領域的需求。

  (二)拓展產業用紡織品應用

  加大新型纖維材料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推廣應用,提高雙組份紡粘熱粘合非織造技術、高速濕法成網非織造技術應用水平,促進多軸向經編、三維編織、機織、多種材料多層複合技術及複雜形狀織物模壓成型技術與裝備的產業化。以應用需求為導向,建立部門間協調機制,推動產品標準與應用領域使用規範對接,促進原料、生產、應用之間的協同創新,推動過濾、土工、安全防護等領域產業用紡織品產品質量認證評價,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應用水平。擴大產業用紡織品在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醫療健康養老、應急公共安全、建築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應用。

  專欄7: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工程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用紡織品。發展與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相配套的纖維複合材料和製品,如骨架增強和減重材料、專用機械輕量化材料、電池隔膜等。

  (二)環境保護用紡織品。發展高性能高溫濾料、高效常溫濾材、水處理濾材、土壤環境修復材料、可降解農用紡織品等。

  (三)健康養老用紡織品。研發和推廣高端生物醫用敷料,醫用植入型紡織材料,老年疾病保健、緩解和康復等功能型紡織品,功能型紙尿褲,成人失禁用品,可穿戴體徵監測智能型紡織品,推廣紡織基運動健身器材。

  (四)應急和公共安全用紡織品。發展預防和應對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輸排水軟管、高性能繩纜、功能型服裝及裝備、加固紡織材料,以及高性能阻燃、防核、防電等生產安全和公共安全用功能性紡織品及服裝。

  (五)「一帶一路」配套紡織材料。重點推進土工用、建築用、結構增強材料、繩帶纜等紡織品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海洋綜合開發等領域的應用。

  (三)提升天然纖維開發利用水平

  加強天然纖維開發應用,支持企業與農業種養植機構合作,提升棉花等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能力,建設優質棉、麻、絲纖維基地,支持開發漢麻、柞蠶絲、木棉、羅布麻等天然纖維原料。支持利用基因技術改良國產細羊毛的品質,加大生物酶技術在羊毛防縮絲光、苧麻脫膠等加工環節應用,提高纖維利用效率。鼓勵棉紡行業推廣新型紡紗、粗細絡聯等先進技術裝備,開發特種結構紗、精梳高支紗及多種纖維混紡,擴大高品質棉產品生產。支持絲綢行業擴大自動繅絲機、數碼織造、數碼印花技術應用,推動麻紡行業採用高效節能先進技術,縮短生產流程,提高羊毛、羊絨產品精細加工能力。加強天然纖維面料開發設計,擴大雷射、軋光、塗層、磨毛及免燙防污等功能性整理技術應用,改善天然纖維面料舒適、易護理性能,提高天然纖維面料品質,培育毛麻絲特色產品品牌。著重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天然纖維製品國內消費。

  (四)推動服裝家紡行業模式創新

  加快培育以品牌、質量、設計、營銷、服飾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鞏固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開發推廣自動縫製單元、自動吊掛線、全成型針織等自動化設備,提高服裝家紡生產自動化水平。加強信息管理集成應用,實現採購、設計、製造、物流、銷售、管理等各系統的無縫連接和智能管控,實現協同設計、敏捷製造、精準營銷,提高效率,降低庫存,提升效益。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3D列印、3D虛擬試穿、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技術,推進服裝、家紡設計數位化。廣泛應用網際網路技術,引導服裝、家紡、針織企業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柔性化、個性化定製轉變,由產品為中心的傳統製造模式向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型製造模式轉變。通過層次劃分、合理定位、差異發展等營銷策略積極整合渠道資源,實現專業市場、實體零售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加快推進B2B、B2C、O2O等電子商務模式創新與應用,不斷優化商業新模式和新業態。

  (五)提高高端紡織機械製造質量

  構建面向紡織機械製造的信息物理系統,推進紡織機械全生命周期的數位化設計和生產。擴大數控智能加工設備應用,加強制造過程質量監督與檢驗,提高紡機裝備加工質量。圍繞裝備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開展紡織加工在線檢測與控制技術的應用研究,包括開展紡織裝備中的專用傳感器、紡織裝備的多單元協同控制系統、紡織裝備分布式網絡監控系統的研發,提升紡織智能裝備的性能、效率和可靠性。加強紡織裝備用新材料、機加工、表面處理、熱處理等基礎工藝研究,提高機器裝配水平,提高專用基礎件製造精度、性能、壽命。推進紡機智能製造體系架構、評價規範等基礎共性標準研究制定。

  五、政策措施

  (一)優化市場發展環境

  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加強市場監管,清理商業渠道不合理收費,破除市場壟斷,促進公平競爭。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打擊商標侵權違法行為,規範電子商務發展。進一步簡化通關、結匯等行政手續。放寬貨幣兌換、外匯融資等對外投資金融監管,加強政府在境外投資政策協調、信息對接等方面的服務功能。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

  發揮好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品牌建設、行業服務平台建設等。相關專項或工程中需要中央財政支持的技術研發工作,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體系,由中央財政科技預算等渠道統籌支持。支持符合高新技術企業條件的紡織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階段性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落實國家關於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的有關文件精神。落實減稅清費政策,降低企業成本。加強產融對接,落實國家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扶持政策,推進品牌質押貸款實施。鼓勵企業建設紡織產業基金,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加快技術改造。鼓勵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紡織工業轉型升級。

  (三)進一步完善棉花調控政策

  完善棉花進口配額管理,提高配額使用效率,滿足紡織企業對高品質棉花需求。建立常態化儲備棉輪出機制,實行儲備棉銷售底價與國內外現貨價格掛鉤聯動,加快儲備棉消化利用。繼續完善棉花價格形成機制、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和棉花貿易救濟措施。引導國內棉花種植結構調整,專項支持棉花良種培育、輕簡栽培技術推廣,提高國產棉品質和國產棉競爭力。

  (四)擴大產業用紡織品應用

  加強紡織行業與建築、交通、醫療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對接,制定、修訂產業用紡織品在相關領域的應用規範,擴大應用需求。利用抗災、防疫等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儲備機制,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用紡織品應急儲備。

  (五)加強人才保障

  完善以紡織服裝高等院校為主,職業學校、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重點企業相結合,實用技能型、創新型、複合型等多層次人才培養的紡織人才培育體系。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為技工群體打造優良的成長平台。依託行業重大科研及工程項目,重點培養戰略型人才和創新創業型領軍人才。推動院校與企業合作建設實訓基地,促進學科建設、技能培訓與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協調發展。

  (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支持行業協會廣泛開展企業調查、運行監測、行業研究等工作,組織開展品牌評價、品牌宣傳、人才培訓等活動,推動「三品」戰略實施。引導紡織企業用好國家各項政策措施,及時反映行業發展動態、企業訴求,提出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的建議。鼓勵行業協會深入開展信息諮詢、技術推廣、質量認證、貿易摩擦、展覽展示、新聞宣傳等服務工作。積極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加強行業自律,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七)加強規劃組織實施

  制定規劃任務實施分工方案,落實責任,加強部門溝通協調,保障重點任務有序推進。加強規劃宣傳,增強社會各方面實施規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和實施效果動態評估,及時掌握實施進度和存在的問題,適時調整和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工作方案,推動落實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切實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確保「十三五」末初步建成紡織強國。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