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廣,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是天然氣,沼氣,坑氣等的主要成分,俗稱瓦斯。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氫量最大)的烴,也是天然氣、沼氣、油田氣及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它可用來作為燃料及製造氫氣、炭黑、一氧化碳、乙炔、氫氰酸及甲醛等物質的原料。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12日出版的《環境研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空氣中的甲烷濃度自2007年開始大幅上升,在2014年和2015年急劇增長並達到峰值。
論文稱,2014年和2015年兩年間,甲烷濃度每年上升十億分之10,而21世紀初,這一增長速度為平均每年十億分之0.5左右,二者形成鮮明對比。甲烷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為二氧化碳(CO2)的28倍,自工業時代以來貢獻了大約20%的地球增溫。研究表明,近年來CO2排放的增長已經趨緩,但甲烷排放似乎在飛速增長。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科技新聞共享平台EurekAlert!報導,在本周即將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秋季會議上,科研人員將討論這一問題。
論文第一作者、法國實驗科學和研究實驗室研究員馬瑞兒·桑諾伊斯表示,「造成此次排放峰值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來自熱帶地區農業來源的排放可能起到了主要作用。
2016-2021年中國高純甲烷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表明,雖然自然資源如沼澤和濕地也會產生甲烷,但每年大氣中60%的甲烷來自人類活動。例如牧場裡牛消化道就能排出大量甲烷。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顯示,1994年到2014年全世界存量牛從13億頭增加到了近15億頭。另一方面,稻田裡被水淹沒的土壤也為微生物產生大量甲烷創造了條件。此外,北美環保主義人士認為,化石燃料勘探也可讓甲烷從油氣井中大量泄漏出去。
據一系列來自甲烷排放的數據和計算機模型共同計算的結果表明,在過去20年間,甲烷排放發生了很大變化——2000年到2006年,大氣中甲烷增長微乎其微,2007年後發生了巨大變化。
最新研究發現,在2006至2016年的10年間,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急升,增加速度快了10倍,可能影響對抗全球暖化的努力。
據報導,畜牧和種稻可能是甲烷劇增主因。專家指出,牛會排放大量甲烷,而生活在稻田的微生物也會產生甲烷,兩者共占人為甲烷排放量的三分之二。
報導稱,甲烷在地球大氣層的含量雖遠不及二氧化碳,但吸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或會令地球未來數十年增溫速度加快。
不過,甲烷留在大氣層的時間較二氧化碳短,只要減低排放量,便可望在較短時間內顯著減慢全球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