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進口葡萄酒每年都有雙位數的增長,在國內的葡萄酒市場份額不斷增加,而國產葡萄酒卻是剛剛相反已經出現了連續4年的產量下滑。由於種植成本高、模式落後、效率低等先天不足,國產葡萄酒產業在和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落了下風,而在這一輪市場調整中,國產葡萄酒還在尋找突圍的方向。
進口酒壓境
近日,通天酒業(00389.HK)發布了2016年業績公告,也成為今年第一家報虧的葡萄酒企業。公告顯示,通天酒業2016年收入2.7億元,同比2015年2.9億元略有下滑,但淨利潤由盈轉虧,從958萬元轉而虧損9329萬元。
通天酒業方面表示,虧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酒類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進口產品不斷深化對中國市場的滲透,導致中國葡萄酒市場不同檔次產品的競爭激化,從而對國產葡萄酒產品銷售造成較大衝擊。
從2013年以來,進口葡萄酒的快速復甦讓國內葡萄酒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6.4億升,總額高達23.6億美元,同比2015年分別增長15%和16%。其中瓶裝葡萄酒占總進口總量的九成以上。其中法國為最大的葡萄酒進口國,占到總進口比例的44%;澳大利亞和智利緊跟其後占據了35%的進口份額。
而相比之下,國產葡萄酒則面臨4連跌,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葡萄酒產量為11.4億升,較上一年減少1%。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進口葡萄酒價格泡沫的消退,貿易商也更加務實,數據顯示,2016年每升進口葡萄酒均價下跌4.6美元,下跌3.8個百分點。
在近日舉行的葡界論壇上,煙臺市葡萄與葡萄酒局副局長張旭表示,不考慮庫存的情況下,2016年進口瓶裝葡萄酒已占國內市場份額的三成,提高近4個百分點。同時隨著進口葡萄酒市場泡沫受到擠壓,雖然進口額保持著雙位數增長,但較上年卻回落了20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進口酒加速以大眾化姿態進入市場。而隨著進口酒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持續提升,會給國產葡萄酒造成很大的衝擊。
這一點在國內葡萄酒企業的業績上也有所體現,除了威龍股份(603779.SH),國內葡萄酒上市公司包括張裕(000869.SZ)、中葡股份(600084.SH)等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對了應對市場競爭,2016年通天酒業加大了廣告和品牌宣傳投入,廣告及推廣開支從1400萬暴漲為1億元,同比增長622%,並開發新產品以適應消費需求。但在全國五大區域市場上,葡萄酒進口較為集中的華東、中南和西南三個區域,經營利潤卻出現較大額虧損,其中華東地區從盈利1927萬元轉而虧損1256萬元。
衝擊蔓延至上游
進口葡萄酒的衝擊從零售市場傳導到行業上游。
在中國葡萄酒六大產區的河北沙城產區,由於酒企銷售疲軟,釀酒葡萄收購價格的下滑,當地部分農戶砍掉了葡萄藤轉而外出打工。
「現在種釀酒葡萄的利潤太少,幾畝地的收入不夠一家人開支。」懷來縣海科葡萄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曉晴表示。
合作社的情況相對還好,但普通農戶釀酒葡萄的收購價格不斷下滑,以赤霞珠為例,2016年收購價格較高的酒企為1.8元/斤,畝產2000斤,去掉農資和人工,一畝地的淨收入不超過3000元,5畝地不過1萬5千元,還不如外出打工。據介紹,在這一輪調整中,懷來縣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減少了約2成。
而另一方面在瓶裝酒衝擊零售市場之外,隨著關稅的減免,智利和澳洲的質優價廉的原酒也已深入產區。
據梁曉晴介紹,在2016年秋天后期,當地釀酒葡萄價格有所抬尾,不少酒企就開始停收葡萄,並從12月開始轉用進口國外的原酒進行生產。
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散裝葡萄酒進口量為1.4億升,山東和河北是原酒進口的前兩名。
了解到,進口原酒多數作為國產葡萄酒的生產原料。酒廠在進口之後仍需要和國內原酒勾兌調整,但仍不失為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目前澳洲原酒價格在5000元/噸左右,智利價格更低,而國內葡萄製造原酒的成本則在7500-8000元/噸。
酒廠使用進口原酒也無可厚非,原本國產葡萄酒產品大多為中低端,而進口葡萄酒低端占到半數以上,中端也占到3成到4成。由於其具有成本和性價比的優勢,對國內中低端市場的衝擊最為強烈,如果酒廠原料成本過高,就不利於未來的銷售。
了解到,由於下游銷售萎縮,沙城產區當地最大的酒企中糧長城葡萄酒就曾控價限收。2013年,中糧長城在張家口收購總量從2.9萬噸減少至0.4萬噸,導致當地原酒積壓。2014年,經協調,長城公司少量恢復收購,但將價格壓在6700元/噸,原酒廠每賣一噸就要虧1300元。2014年秋後,就已經出現了砍伐葡萄藤的情況。
2015年,長城、張裕等大型企業的葡萄酒銷售量下滑,導致葡萄收購價格繼續走低。曾有人測算,農民種植釀酒葡萄的收益並不比種玉米高多少,一畝僅多出200-300元,而且種植葡萄費時費力、專人全程管理,不像種玉米農閒時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當年,沙城產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同比減少2萬多畝。2016年,由於雹災產量減少,情況沒有繼續惡化,但價格也沒有起色。
長期以來,國產釀酒葡萄種植一直存在質量和產量的矛盾,而現在行業進入到一個2-3年的陣痛期,優勝劣汰,農戶會自覺地配合企業把葡萄質量提上去。短期內為了保證合作社社員的銷售收入,他想盡辦法:一方面做好管理提升葡萄品質,另一方面他採取了在酒企看來是「瞎胡鬧」的方式,通過網際網路招募釀友,以收購價2-3倍的價格銷售釀酒原料和技術。
衝擊見底 陣痛持續
中國酒業流通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酒業論壇創始人趙禹表示,國產葡萄酒行業調整未必會變的更壞。
在他看來,進口葡萄酒在海關數據上的增長,未必代表消費的同比例增長,由於葡萄酒消費潛力巨大,很多流通企業布局其中,據估算,過去三年裡,進口葡萄酒的經營者數量增長了至少10倍,也導致大量的進口葡萄酒存在於庫存和渠道之中,並不能證明市場份額大幅增長了。雖然國產葡萄酒近幾年的產量沒有明顯增長,但根據他調研發現,目前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穩定在70%左右。
在經歷了4年下滑之後,進口葡萄酒的衝擊也有見底的趨勢。
張旭認為,從大環境看,國內葡萄酒市場仍處於調整期,市場預期不可盲目樂觀。但從產業數據看,雖然國產葡萄酒產量自2013年以來的連續第4年下滑,但相比2013年兩位數幅度的下滑,近幾年國產葡萄酒產量正在趨於穩定。
在行業內看來,中國葡萄酒行業正在經歷一次大浪淘沙的內部淘汰,從產區種植、釀製到銷售都要向精細化轉型,產能從萬噸為單位轉向更小的單位,可能會有一部分企業被淘汰,但是最終留下來的將成為國產葡萄酒的新希望。
張旭表示,進口葡萄酒的衝擊一直都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其抱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己」。
在趙禹看來,進口葡萄酒給中國葡萄酒產業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在消費知識普及方面借鑑作用。進口葡萄酒因為紛繁複雜,在品牌塑造方面難度較大,而國產葡萄酒更有利於品牌塑造,此外隨著多品種、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不斷湧現、產品定價也逐漸趨於理性、市場運營能力逐漸提高,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認知也有了明顯提高,都將極大地推動國產葡萄酒發展。
不過本身國產葡萄酒行業確實存在先天不足。
了解到,國產葡萄酒本身存在成本問題,國外葡萄酒屬於農產品,政府給予高補貼,而國內屬於工業品,要受到農業、林業、工業等多個行業的約束,還有消費稅等。而且本身國外機械化應用也更好,成本更低。國內著名葡萄酒專家郭松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有政府部門在做調研,試圖減少產業的部分稅費,但還沒有結果。
另一方面國內葡萄種植的成本偏高。梁曉晴做過測算,規模化機械化之後、拋開稅費,種植成本可較小門小戶方式降低一半,但比國外的成本高50%。由於中國產區冬天較冷,葡萄藤埋土過冬,郭松泉介紹,埋土過冬的成本在葡萄種植成本中約占三分之一。
張裕葡萄酒副總經理孫健此前表示,國產葡萄的產業化、機械化、果農的勞動效率和最終產品與產業成熟國家相比,競爭力不高,這個差距短期無法改變。張裕曾試圖改變和縮短這個差距,目前公司在國內6大產區擁有11個葡萄園,在國內葡萄酒企業中,是自有葡萄園和產量比例最大的。從成本上看,從新疆運原料回煙臺比智利運到中國的還要貴,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市場角度算經濟帳的話,這樣做並不合算,但行業里總要有企業向前推進。所以張裕採取的方式也是一方面掌控更多的葡萄園並消化其產能,另一方面向海外擴張把自身做強,來逐步平衡國內外的收入。
「國產葡萄酒還是要找到突圍的方式。」郭松泉表示,對於國產葡萄酒的概念不應與進口葡萄酒混為一談,應該有自己的特色體現差異,打造中國葡萄酒文化和新概念。世界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國大多是地中海氣候,中國是大陸性氣候,地域廣袤,原輔料和風土上有自己獨特性。此外,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西方也不同,西方的長桌文化和中國圓桌文化,西方的一菜一酒和中國的一酒到底,西方的多碰少喝和中國的乾杯文化都截然不同,在消費觀念和飲酒文化上,應該培養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厚此薄彼、設置門檻。
總體上來說,國產葡萄酒行業跟進口葡萄酒相比,還存在種植成本高、模式落後、效率低等先天不足的問題。應該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葡萄酒產品文化和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