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內澇、城市雨洪風險加大,我國多個城市開始推行『海綿城市』政策。截至2018年12月從事海綿城市建設的企業總數達到84家,預計蘊含超過千億級的投資。以下是海綿行業現狀分析。
「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綿行業分析,即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自2013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海綿城市」之後,這一概念迅速走入人們的視野,並在政府,媒體和大眾當中持續發酵。與此同時,與海綿城市實施相關的政策高密度發布。海綿行業現狀分析,隨著一系列「實質性」政策出台,以及第一批16個,第二批14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公布,海綿城市概念已經完成「從抽象到具體」的演進過程。相關政策已經從「頂層方針」、「標準指南」、「財政支持」「地方政策」四個方面,為海綿城市項目實施打造了切實可行的平台和渠道。
2015年4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和財政部確定了武漢、濟南和重慶等16個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據估算,中央財政資金補貼累計總額將超過300億元(三年)。與其他國家級示範相比,屬於中等偏上規模的財政支持(棚戶區改造)。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績效監管,是規範使用財政資金和有效引導市場參與的重要樞紐,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方法,對於包括海綿城市在內的大中型城市建設項目,具有良好的示範作用,有效實現可追蹤、可查詢、可監督和可問責。
在試點過程中,新城區堅持目標導向,按照雨水徑流控制的要求,將雨水就地消納利用,解決好城市建設與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協調關係;老城區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城鎮棚戶區改造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以緩解城市內澇積水、黑臭水體治理、城市熱島為突破口,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截至2018年12月,從事海綿城市建設的企業總數約為84家,覆蓋我國48.4%的省(市、區),超過一半的省份基本沒有專門從事海綿城市建設的企業,其中位居前五的省(市、區)的依次是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和山東,占行業企業數的比例分別為22.6%、19.0%、17.9%、16.7和6.6%,前五個地區的累計總和約占行業總量82.1%。
在城市層面,84家企業主要分布在全國28座城市,涵蓋12.0%的受災城市(2013,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受淹234座),53.6%集中在省會或特區以上的城市。根據海綿行業現狀分析,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蘇州和無錫,比例分別為17.9%、16.7%、13.1%、4.8%和4.8%,前五城市累計占所統計企業的比例約為57.1%
在單項業務面,規劃、運營和投融資領域的專業企業目前沒有。由于海綿城市規划具有跨學科、跨專業的特點,涉及空間規劃、市政排水、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等專業。因此,傳統的城市(鄉)規劃設計院、水利規劃設計院、市政設計院和景觀設計院等涉及城市排水領域,但是,專業從事雨水綜合利用規劃的。
目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國家最高領導人多次在高等級會議中強調海綿城市建設重要意義。我國中部的一些城市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約為GDP的1.5%,通過『海綿城市』的規劃,預計受災城市數量、規模、經濟損失程度和人員死傷均呈顯著下降的態勢。以上便是海綿行業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