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漁業系統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全國農業工作會和中央1號文件有關決策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提升漁業發展質量,取得明顯成效。
漁業發展實現減量提質
水產品總產量多年來首次出現回落,1月~11月,全國水產品產量5375.55萬噸,同比減少1.01%,其中,捕撈產量1144.68萬噸,同比降低5.61%,減量明顯。水產品市場交易穩定,價格穩中有升,前三季度水產品成交量同比增長0.57%,成交額同比增長1.96%,水產品綜合平均價格同比上漲3.84%。資源總量管理取得實效,海洋漁業資源出現恢復性增長,減船轉產完成「十三五」目標的86%和69%。產業結構逐步調優,產業融合速度不斷加快,二三產業比重持續加大超過50%。休閒漁業發展保持火爆勢頭,前三季度接待人數超過1.3億人次,產值同比增長31.45%,鯉魚溪魚文化、象山開漁節、哈尼梯田稻花魚豐收節、查干湖冬捕等漁業民俗節慶活動影響不斷擴大。
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開啟新征程
堅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水產養殖生產全過程,生態養殖模式迅速推廣。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增加400多萬畝,增幅超過15%,成為生態漁業和產業扶貧的典型模式。湧現出「跑道魚」等新興池塘循環養殖模式,全國建成「跑道」2400多條,示範帶動養殖面積30多萬畝。世界最大的全潛式大型網箱「深藍1號」在山東成功建造並下水,標誌著我國在深遠海智能養殖裝備設計建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千島湖、查干湖等大力開展以漁淨水、保水漁業,湖泊水質得到改善,產品品牌享譽全國。全年未出現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產地水產品監督抽檢合格率達到99.6%。
漁業資源養護邁上新台階
堅持走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之路,召開首次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持續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海洋牧場233個,投放魚礁6094萬空立方,年固氮19.4萬噸、消氮1.7萬噸、減磷1690噸,生態效益明顯。已劃定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200餘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35個,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和水生生物資源得到保護,增殖放流各類苗種超過2000億單位。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積極推進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上岸。出台黃河禁漁期和幼魚比例制度,進一步優化海洋伏季休漁和長江禁漁期制度,建立更加嚴格的漁業資源保護制度體系。組織實施中華白海豚、中華鱘、長江江豚、海龜等重點物種保護行動,舉辦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活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規範發展出實招見實效
漁業執法「嚴」字當頭,「亮劍2018」系列執法行動範圍擴大到伏季休漁、黃河禁漁、打擊電魚等9大領域。清理整治違規漁具和涉漁「三無」船舶持之以恆,全年取締涉漁「三無」船舶3624艘、完成拆解3037艘,「絕戶網」等違規漁具5萬餘張(頂)。捕撈生產強化漁船管理,發布《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推動實施漁船分類分級分區管控。遠洋漁業強化規範管理,實現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對32家違規遠洋漁業企業、59艘違規漁船及有關責任人員依法進行了處罰。養殖生產強化布局管理,全面推進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縣級規劃編制完成1173個,出台487個。實施檢打聯動,狠抓「三魚兩藥」專項整治,養殖規範用藥意識不斷增強。
開放合作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
漁業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積極開展周邊漁業合作,組織開展中韓、中越、中俄、中老聯合增殖放流,共同養護漁業資源,向菲律賓贈送第二批東星斑及淡水魚苗,寫入中菲聯合公報。積極開拓對非合作,與桑給巴爾簽署漁業合作諒解備忘錄,舉行第一屆中國——獅子山漁業混委會會議,拓展甘比亞、剛果(布)、賴比瑞亞等新漁場。積極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等不利影響,倡導自由貿易,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規模躍居全球第一。海外漁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遠洋生產保障能力不斷加強。打擊IUU漁業活動,向南極委員會捐贈外籍漁船非法貨物拍賣款,建立中國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為世界漁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