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簡稱「協會」)公布了131家證券公司2018年度經營數據。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2018年,131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62.87億元,實現淨利潤666.2億元,106家公司實現盈利。同比來看,證券行業總體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雙雙下滑。2018年,131家證券公司營業收入下滑14.47%;淨利潤更是大幅降低,同比下滑41.04%。
上述數據顯示,經紀、投行、資管、資本中介、自營五大業務收入都下滑,其中,資本中介業務收入下滑最為嚴重。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占比持續下降,而自營業務收入占比逐年提升。麥肯錫報告認為,自營和投資業務是券商的核心競爭力,它也將是未來擴大規模的主要抓手和發展方向。
資本中介業務收入降幅最大
從業務結構來看,2018年,131家證券公司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在營業收入中占比最高,達到30.1%,緊隨其後的為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達到23.41%,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和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占比分別為10.33%和9.71%。
與2017年相比,單項業務方面,經紀、投行、資管、資本中介、自營五大業務收入在2018年都遭下滑。其中,下滑最嚴重的是資本中介業務。2018年131家證券公司利息淨收入合計為214.85億元,同比下滑38.3%。降幅在20%以上的還有經紀業務(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和投行業務(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和財務顧問業務),2018年兩項業務淨收入分別為623.42億元、369.96億元,降幅分別為24.1%、27.4%。此外,2018年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275億元,同比下滑11.4%;自營業務(證券投資收益)收入800.27億元,同比下滑幅度是各項業務中最低的,僅為7.1%。
協會數據進一步顯示,截至2018年末,131家證券公司的資產規模得到提升,131家證券公司的總資產與淨資產分別為6.26萬億元和1.89萬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95%、2.16%;131家證券公司的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餘額(含信用交易資金)為0.94萬億元,同比下滑11.52%;託管證券市值32.62萬億元,同比下滑19.12%;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14.11萬億元,同比下滑18.25%。
自營業務持續崛起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證券行業經紀業務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營業務收入占比明顯提升。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經紀業務收入占比從46.79%連續下降至23.41%。而自營業務收入占比在近兩年連續提升,從2016年的17.33%一直上升至2018年的30.05%。
十年前,經紀業務是證券公司最主要收入來源,地位獨一無二。據協會公布的數據,2008年,107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51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88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70.50%。
經紀業務收入占比降低與近幾年來市場交易低迷和佣金率降低有關。安信證券分析師趙湘懷曾指出,受市場交易量低迷和佣金率下降的影響,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連續下降,2018年三季度日均股基交易額已降到3483億元,創近年來新低,經紀業務佣金率也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0.31%。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本身也面臨轉型,未來或朝機構化方向發展。東興證券鄭閔鋼團隊認為,2018年是一個分水嶺,機構客戶持股市值占比成為對券商經紀業務佣金率水平的顯著影響變量。
另一方面,經紀業務收入占比降低也與券商業務結構的多元化,特別是自營、資管等業務的逐漸崛起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114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94.71億元;其中,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290.17億元,受託客戶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26.76億元,自營、資管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22.41%、2.07%。而在2018年,自營、資管兩項業務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上升至30.05%、10.33%。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兩家券商發布的定增融資預案顯示,自營業務頗受重視。2018年11月,國信證券發布定增預案,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50億元,其中用於投資與交易業務的規模不超過60億元。2019年1月21日,中信建投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定增的方式募資不超過130億元,其中不超過45億元用於發展投資交易業務。而此前券商的定增預案中,運用於自營業務的資金占比大多不超過20%。
麥肯錫近期發布報告指出,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券商資金配置從融資類業務向投資類業務轉移,反映在以融資融券和股票質押為代表的融資類業務規模較去年底出現下滑,而主要券商投資規模較去年底出現較大幅度提升。該報告認為,從業務貢獻來看,重資本業務,尤其是自營和投資業務是券商的核心競爭力,它也將是未來擴大規模的主要抓手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