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無異於給民營節能環保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國民共進將是大勢所趨。
節能環保產業歸根結底是技術服務型產業,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被認為是產業的靈魂。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技型民企積極參與污染防治工作,在環保標準制定、關鍵技術研發、核心裝備製造、優秀人才培養等方面努力探索,深入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實施意見》提出加大對民企綠色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支持民企獨立或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的綠色技術研發項目,這將全面提高民企污染治理水平。
《實施意見》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牽頭或參與建設綠色技術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這將為民企提供一個相對高的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加入,擴大技術交流的範圍與層次,加快企業發展。
節能環保產業具有社會公益屬性。據環境商會調查發現,受疫情防控等影響,城市環境設施運行和環衛服務項目成本激增,環保行業受到嚴重衝擊。
從目前情況看,民營節能環保企業需進一步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實用性技術的革新意識,總結快速適應市場的經驗,創新項目運作與管理機制,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加大設施投資和研發投入。根據《實施意見》「推進商業模式創新」等要求,還應加強對行業龍頭企業綠色發展模式的研究,從採購、裝備、管理等方面進行總結與完善,以持續發揮龍頭帶動、示範作用。
金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慧春表示,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和綠色技術創新措施的實施,將大幅提升民營節能環保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讓更多專業技術強、生產效率高、綜合成本低的民企更好參與到污染防治中來。
政策想要真正取得實效,重點在於如何落實《實施意見》中的各項政策舉措。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有關負責人說,將加強組織協調、全面壓實責任。節能環保行業大部分是中小微企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較大,各地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基礎上,結合各自實際,制定推動政策落實的具體措施,細化分解任務,切實幫助民營節能環保企業渡過難關平穩發展。
從2017年起,環保產業遭遇低潮期,資金問題導致不少民企陷入了經營困境。一些涉及PPP的環保企業折戟沉沙,包括行業龍頭在內的一些企業因帳款被拖欠嚴重,經營出現困難。曾在資本市場飽受追捧的「環保板塊」乏人問津,產業危機至今尚未完全解除。
「從環保產業的情況看,產業基本面有持續向暖的跡象。」兩會前,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趙笠鈞說,今年5月,環境商會對百餘家環保上市公司年報分析發現,2019年度企業的經營數據總體而言是在好轉,整體經營狀況優於2018年。
比如營收方面,近八成企業營收增長,平均增速同比上升8%;淨利方面,2019年近七成企業淨利增長,這一比例在2018年僅為半數。還有一些上市公司,歸母淨利平均增速實現大幅增長。增速在30%以上的企業達37家,占比約35%,增幅高於50%的企業有28家,12家企業盈利翻番。
「從數據來看,環保產業的基本面在經歷了2018年的低谷之後,2019年整體情況是好轉的。但2019年的業績是未受到疫情影響獲得的, 2020年在疫情之下,產業的發展情況還有待觀察。」 趙笠鈞坦言。
來自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信息表明,2020年一季度,環保產業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較為明顯,由於相關統計尚不完善,暫無法給出較為完整的相關數據。預計一季度全行業營業收入約為2665億元,同比增幅約為負15%。
即便一季度的數據不樂觀,但環保產業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趙笠鈞認為,雖然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不少企業業績出現下滑,產業短期波動明顯,但長期來看,環境產業持續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這為今年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相較交通、旅遊產業,疫情對環保產業相對小一些。原因在於環保公共服務是必需品,環境治理設施無論是供水企業還是污水處理企業,必須保證24小時365天不間斷的運行,疫情環境也不例外。這一特點也讓環保企業抗風險、抵禦經濟周期的能力略強。」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如此分析。
不僅如此,疫情也讓大家也看到了不少新機遇。疫情期間,醫廢處置市場被觸發,迎來新一輪高增長。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6月6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245.4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增加了1342.6噸/天。
趙笠鈞認為,疫情之後,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出台的《醫療機構廢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以及新修訂的《固廢法》要求,醫療廢物市場還將迎來一波平滑的增長,帶動產業查缺補漏和整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