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行業蓬勃發展;疫情推動下,在線教育火得一塌糊塗。營銷戰、資本戰成了關鍵詞。2020全年在線教育融資總金額超過539.3億元,較2019年的146.8億元同比增長267.37%,為近五年最高,且超過了過去四年的融資總金額。
在2021年春晚的廣告中,除了白酒,就是在線教育企業,猿輔導、學而思網校、斑馬AI課、作業幫等教育機構的廣告,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誰都知道春晚廣告貴,在線教育企業敢一擲千金,是因為他們「不差錢」——據統計,2020年在線教育領域的融資總額達到了歷史高位,融資總額超過539.3億元,同比增長267.37%,比2016年到2019年這4年的融資總額都多。
資本看好在線教育賽道,是看到在線教育正逐步變成學生家庭的剛需。尤其是受疫情影響,在線教育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不只在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下沉市場對在線教育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也明顯提升。
在線教育憑藉強大的教研能力、大數據能力,確實可能像他們自己宣傳的那樣成為「學習的科學」,讓孩子「科學地學習」,還能縮短城鄉教育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但資本的深度介入,也很可能讓「學習的科學」淪為「掙錢的科學」,過分逐利之下,失去了教育的初心。對於這一點,企業和監管部門都需要警惕。
截至目前,在線教育公司幾乎沒有一家是掙錢的。他們投入巨資營銷,既是因為背後有資本撐腰,也是因為必須給資本秀肌肉、畫大餅。資本是要看回報的,他們看的是學生數量、在線時長、購課率、續班率等,規模越大、數字越靚,去IPO就越容易,企業和資本都能賺錢。
2019-2022年中國教育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標杆企業市場地位研究報告指出,在這個過程中,可量化的指標有很多,但教學質量、對學生的長遠影響等難以評價的指標卻往往被忽視了,而這些恰恰是教育的本質。
為了能給資本講出好聽的故事,一些線上培訓機構販賣焦慮,刷屏式誘導家長下單;有的機構不惜踩政策紅線,聘用沒有資質的教師,甚至把新人包裝成名師;還有的機構違反收費不得超過60課時或3個月的政策,一次性地收取上千節課時費。對此,監管部門應持續治理,尤其要重點整治唯利是圖、學科類培訓、錯誤言論、師德失范、虛假廣告等行為。
同時,解決教育焦慮,不能只靠企業自律和家長覺悟,必須把因果鏈搞清楚,把責任鏈理清楚。校外培訓機構之所以能「打動」家長的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些地方的校內教育教學安排、管理服務沒有跟上,學校減負了、教得少了,招生考試難度依然大。從實踐來看,校內教育抓得緊、抓得好的地方,校外培訓機構很少成為家長的首選。因此,解決在線教育的亂象,還需要讓教育回歸學校,多從課堂源頭下功夫。
全國教育工作會已明確,要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並切實解決好學校內、課堂內教不到位的問題。同時,教育部等五部委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提出要加強國家、省、市、縣、校級平台體系建設,覆蓋全體學生,國家層面完善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和中國教育電視台空中課堂。
學校課堂上吃飽了,回家還能吃國家開的在線「小灶」,學生和家長就不會急著尋求校外培訓機構,這也將為在線教育降溫,倒逼校外培訓機構回歸到重視產品、用戶、服務和質量的軌道上來。
部分在線教育機構營銷攻勢強大,小視頻廣告大多是請演員來扮演各種角色,有的演老師,有的演家長、學生、機構領導等。記者發現,這些廣告普遍套路化,大力製造衝突、加劇家長焦慮。在線教育行業投入的巨額資金真正被用在課程研發上的並不多。以「跟誰學」為例,其2020年第三季度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20.56億元,研發費用是2.2億元,營銷費用是研發費用的9.3倍。
除線上線下廣告外,在線教育機構還做起了「口碑裂變」營銷,即利用家長推銷課程。劉啟明告訴記者,家長之間推薦課程本無可非議,但在企業刻意推動下,有的家長專門做起了拉人頭的生意,一個人頭能獲利上百元。
業內人士認為,在線教育機構種種亂象的背後,是資本的狂飆突進,以至於教育性越來越弱,資本性越來越強。作為在線教育的重要分支,從2014年到2020年七年間,K12(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在線行業總融資金額約600億元,其中頭部品牌融資金額就約290億元。整個在線教育行業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5400億元,其中K12在線教育作為重要分支,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
一些機構只是將在線教育視為一個流量生意,少有人真正從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平台。可由客觀的第三方非營利組織對各家機構的師資、教學效果等進行科學評定。
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在線教育機構資質和內容監管,保護學生和家長利益,嚴格落實《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中的具體要求,建立在線教育機構及其從業人員負面清單制度,對於列入負面清單的機構和人員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同時,相關在線教育機構應加強行業自律,將更多精力放到教學研發上,而非一味進行「燒錢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