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業不太景氣背景下,豬價下降、飼料上漲,豬企遭遇雙重夾擊。豬價進入磨底階段,千呼萬喚的行業拐點遙遙無期。養豬暴富的神話在2021年破滅,豬企集體血虧。特別是溫氏股份和正邦科技,虧損超百億元,幾乎把前幾年賺的錢全吐了出來。豬價高,老百姓的紅燒肉自由成為奢望;豬價走低,養豬企業慘叫一片。數輪豬周期里,這一幕循環往復,2021年正是豬企的噩夢。
這輪豬周期自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後漸起,2019年生豬價格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國內生豬、能繁母豬存欄量進入歷史低位,供需失衡推動豬價飆升。正邦科技在當時養豬陣營里,本不算大,隨著豬周期的推動,公司積極擴張,股價在二級市場大受追捧。從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股價從3元左右升至26元左右。這也撐大了公司擴張的膽量和野心。公司2007年上市之初,公司以飼料業務為主,副業生豬養殖業務收入貢獻不足10%, 2013年出欄量剛過百萬頭,到2021年出欄量飆升至1492.67萬頭,成為行業老二。
從2002年至,國內已經完整經歷了5輪豬周期,基本規律是豬價高導致母豬存欄量增加,生豬供應量增加致豬價大跌,大量淘汰母豬後又導致生豬供應量少,推動豬肉價格上漲。據了解,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自去年6月攀升至4564萬頭,當年末存欄量仍有4329萬頭,與2014年4300萬頭存欄量持平,仍處於歷史高位。這意味著很長一段時間裡,市場將維持充足的生豬供應,豬價難回高位。即便如此,豬企也只能加大出貨量,以減少在養殖環節的虧損。
由於非洲豬瘟控制措施得當,以及養殖利潤一度極為豐厚,刺激養殖戶擴產,去年以來,我國生豬存欄量就已經恢復到常年水平,導致去年二季度後,生豬價格大幅下挫,至今仍在低位徘徊。因價格下跌,去年下半年起,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半年持續月環比減少,但是淘汰的母豬大多是PSY值較低的三元母豬,產仔能力較強的二元母豬存欄占比有所擴大。而且,進入2022年後,能繁母豬存欄量持續下降的勢頭停止,開始出現小幅回升,加之二元母豬占比增加,理論上生豬產能應該處於近幾年來最好的時期。
受俄烏局勢的影響以及南美地區持續乾旱的影響,玉米、豆粕價格一路高漲。國內的飼料企業,在半個月內提價兩次,目前飼料漲幅達600元/噸,也就意味著養殖戶養一頭豬,要多付出123元的成本。現在按照預警分級,比已經跌到了一級預警狀態了 。現在的情況來看,價格反彈還為時尚早。啟動收儲工作只能說是一個調節平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