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的各種提案中,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綠色AI等關鍵詞屢屢高頻出現。說到AI,或許有人會覺得離現實生活很遙遠,其實AI早已應用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比如我們常見的智能家居、語音交互等,甚至在醫療領域,AI都已經開始扮演起了重要角色。那麼,醫療領域裡的AI,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飆升和人工智慧領域的不斷開發,科研人員將人工智慧(AI)在與影像學的結合,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出現改變了很多也協助了醫生診斷。目前在醫療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已經較為廣泛。比如判斷肺結節的性質、頭部CT病灶的診斷、心電圖的鑑別等,其準確性堪比權威專家。尤其是可以排除人工診斷中由於經驗缺乏、疲勞等因素造成的誤差,大大提升診斷的穩定性與準確性,對於較為缺乏優質醫療資源的邊遠地區醫院來說尤其重要。因此可以說,人工智慧技術將有可能成為醫生的「左膀右臂」。
從傳統的開腹手術到腹腔鏡手術,再到手術機器人,這是醫療技術不斷提高的體現,手術造成的創傷越來越小,精確度也越來越高.手術機器人能有效提升效率,「傳統手術可能需要4名醫生,每名醫生的技術還參差不齊。但有了手術機器人,或許只需要一名主刀醫生即可。但是人工智慧在外科手術中的運用其實還處於探索階段。儘管手術界引入了「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但它承擔的僅僅是「執行」醫生操作的功能,雖然可以幫助醫生進入病灶的死角、提高手術的執行能力,但還不能發揮醫生大腦的主觀能動性,手術如何操作還是由醫生說了算。
醫生是否會被人工智慧代替?至今乃至未來,這仍然是一個開放性話題。事實上,人工智慧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助力醫療行業。機器人應該是醫生的AI,而不是AI醫生。「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對醫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研究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其目的並不是替代醫生,而是幫助醫生增強醫生的工作效率來共同維護國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