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經濟危機使我國零部件企業受到重壓,加上長期以來零部件業散亂差、技術水平低,使眾多業界人士呼籲國內零部件企業只有整合才能生存。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將遵循國外企業發展的規律,零部件廠商會越來越少(福特汽車博物館中呈列圖表中記載,1929~1989年,美國汽車企業從140多家到發展到僅20多家)。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零部件企業數量非但沒有像美國逐年減少反而還在增加,市場發展不但沒有日趨規範化、反而更加紊亂,零部件行業也越來越繁雜。」亞新科副總裁倪威向記者表示。
有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零部件企業已從90年代中期的25000家增至目前的30000家,每年平均增加至少500家企業。不僅如此,整車廠商數目也從1994年政府公布優化扶植等產業政策時的110多家,增至目前的124家。
事實上,目前沒有人能確切知道中國到底有多少家零部件企業,僅浙江省大大小小就不少於兩萬家。例如僅國內並存的電機生產廠家為450多家;而儀征雙環周邊地區的活塞環企業就有50多家。結果是,長期以來眾多良莠不齊的零部件商依然生存下來。而124家整車廠商中,僅前10家就占據市場份額的90%,後100多家也依然立足市場。
「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決定中國市場不會如同歐洲市場一樣"黑白"分明,而是一個多層次、多產品混雜的市場,它們都需要不同的零部件供應商,構成極其複雜。」倪威表示。
據了解,在上海國際零部件展上,參展的國產柴油機從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歐Ⅴ、歐Ⅳ,到目前實行的歐Ⅲ、歐Ⅱ,甚至還會有歐Ⅰ、歐0。就是說,倘若發動機廠商沒有技術能力生產歐Ⅲ~歐Ⅳ發動機,還可以生產歐Ⅱ以下至歐0,不能給最好的產品供貨,也可以給次級的產品供貨。
另據統計,我國每年生產發動機約四千多萬,其中包括供給近千萬輛轎車、商用車,還有約三千萬摩托車、農用車、工程機械、船用發動機等。倘若發動機廠商沒有能力為轎車、商用車供貨,還能為其他三千萬輛的機車供貨。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汽車業的高速增長,零部件市場需求還會持續擴大。這也決定了目前零部件廠商數目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倪威表示。
與此同時,整車領域也不斷湧現加入者。從電器、空調、蜂蜜、酒類等各個領域轉向汽車或零部件領域,市場容量隨之還在擴大,零部件產品品種、數量也會越來越多。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至2006年底,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工業總產值達5397億人民幣;2007年零部件工業總產值達到6700億元;2008年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工業總產值接近萬億大關,達到9480.75億元。近年來每年平均以30%~40%的速度增長。
此外,為保持地方財政稅收收入增長的地方保護主義,國有企業體系以及龐大的整零關係體系的保護,都導致競爭不充分,使得技術水平低、競爭力差的產品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低等、劣等產品企業從而能夠存活下來。
「50年後,我國零部件廠商或許能夠遵循國際發展規律,呈現出減少的趨勢。」倪威說,「但現在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