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09年軸承零部件市場分析(二)

2009年軸承零部件市場分析(二)

2009-01-01 08:48:00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專家支招:開拓海外市場

    全球軸承市場

    隨著國內外市場的不斷融合,我國軸承行業也逐漸融入國際軸承貿易大家庭,參與更加廣泛的國際軸承市場的競爭。今年上半年,我國軸承出口到世界129個國家和地區,創匯50306.81萬美元,同比增長26.40%。我國的許多軸承生產企業都已將出口作為增加效益、提高知名度與競爭力以及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而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如何先於對手在市場中找到金礦、挖到金礦,成為制勝的關鍵。

    1.瞄準北美主機配套市場

    以美國為主的北美地區是世界最大的軸承生產、消費地區,也是最大的軸承進口市場。美國目前每年消費軸承約80億美元,每年需進口軸承約20多億美元。預測至2005年軸承消費量將提高到120億美元,需要進口軸承40億美元。據統計,美國主機前市場(主要指直接面對主機客戶)用軸承所占比例約52%,一般維修用軸承占48%。大體上美國汽車工業占滾動軸承消費量的31%,機器設備製造業占26%,宇航用的軸承占7%。

    美國軸承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有三大勢力:一是以鐵姆肯為代表的美國軸承製造商,控制了70%以上的軸承市場;二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幾大已開發國家的軸承出口商,基本上左右了美國的軸承進口市場;三是東歐諸國,他們集中管理,統一對外。

    美國一直是我國軸承出口的最大市場,對其出口份額也在逐年增長。我國軸承在美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不僅有本土知名公司,還有眾多的世界知名公司。我國軸承企業的實力和產品質量還難以與之抗衡,還不能在前市場與之展開真正的較量。我國軸承出口企業應借鑑國內個別企業部分產品打入美國前市場或在美國合資辦廠,將自己的產品直接為美國主機廠配套的經驗,在鞏固發展後市場(主要指維修市場或經過中間商)的同時,積極競爭前市場。

    此外,為了對付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防止美國軸承製造廠一而再、再而三的傾銷投訴涉及我國,為了更進一步擴展輸美軸承市場,直接打入用戶工廠,增加利潤,出路只有一條:就是與美國經銷商合作,或單獨在美國成立經銷公司,雇用對軸承市場熟悉的美國人工作。因為一旦成立合營或投資成立獨營公司,其輸入軸承的進關價格將不作為傾銷決定的比較價格,其最後對使用顧客的售價將作為比較價格。雖然其在美獲得的利潤必須付稅,但具有顧客穩定,價格波動少,避免進口商中間盤剝,市場情況了解迅速,經營靈活,新技術吸收方便等益處。

    2.鞏固亞洲傳統市場

    在亞洲市場中,日本為我國軸承出口的第一大市場。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其發展重點放在了高附加值軸承上,普通軸承主要依靠進口。我國普通軸承產品的質量已可與日本產品媲美,且價格低廉。我國香港、韓國、東南亞和我國台灣曾是我國軸承產品的轉口貿易地,該地區已成為微小型家電、計算機等新興技術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產品的主要加工區,擴大對其高檔次微小型軸承的出口前景光明。另外應充分發揮該地區轉口貿易集散地及與歐、美貿易摩擦小的優勢,以此為跳板逐步敲開歐美高附加值軸承產品市場。在亞洲市場中,我國軸承出口的重點市場是日本、我國香港、韓國和新加坡,最具潛力的市場是阿聯、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

    3.力拓拉美、非洲潛力市場

    我國軸承的產品技術與質量水平非常適合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目前我國對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軸承出口額只占出口總額的5%左右。未來幾年正是發展中國家逐步向工業化過渡的關鍵時期,其對軸承的需求成倍增長。我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軸承產品和技術出口可望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近年來,我國的家用電器、摩托車、發電機組等機電產品對拉美和非洲的出口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因此這些地區已成為我國軸承出口最具潛力的市場,應加大開拓力度。拉美市場即南美洲市場,由於該地區經濟尤其是工業相對落後,決定了其軸承市場需求量僅為全球的3%。拉美軸承市場以巴西、阿根廷為主,主要需求是汽車、農機和礦山設備軸承。巴西占拉美市場需求的近50%,阿根廷占30%。

    我國軸承行業對拉美軸承市場開發較晚,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不方便,對其市場前景不甚看好。近年來,我國軸承對巴西和阿根廷市場的出口額逐年增長,且增長幅度較大,因此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和烏拉圭應作為潛在市場來開拓。而非洲大陸工業幾近沙漠,只有南非較發達。因此,非洲大陸的軸承需求量僅為全球的1%。其中南非為最大消費國,以礦山用軸承為主。非洲軸承市場主要由SKF、FAG及日本軸承所占領,近年來,非洲對中國、羅馬尼亞、捷克、俄羅斯等國的軸承需求有一定的增長,開始與日本、SKF、FAG等爭奪市場份額,主要是農機、汽車(後市場)和礦山軸承。

    我國一直未把非洲市場作為主要市場來看待。近年來,我國軸承對南非的出口增幅較大,再加上我國軸承適銷對路,市場前景看好。應重點開拓南非、埃及、奈及利亞和突尼西亞的軸承市場。同時我國每年對該地區有大量的經濟技術援助項目,我們應利用這些援助紐帶,與國內有關部門通力合作,開拓我國軸承出口的新市場。

    4.擴大歐洲市場占有率

    歐洲市場占全球軸承需求量的31%,是世界三大軸承市場之一。歐洲最大的軸承需求國為德國,其軸承年銷售額占歐洲軸承銷售量的45%,其次是義大利、法國、英國等。我國對歐洲的出口額僅占其市場需求額的2%左右,因此發展潛力巨大。我國軸承企業除繼續開拓德國、義大利和英國市場外,應對荷蘭、比利時、法國和奧地利市場加大開拓力度。

    5.強力開闢大洋洲市場

    澳大利亞工業水平較發達,軸承需求量大,進口量約占消費量的90%以上,且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因此有較大的吸引力。但作為以主機配套為主的市場,對交貨期和售後服務要求很高。目前我國軸承對澳大利亞的出口金額較小,需強力開發。

    二、零部件上游零部件企業迎來需求回暖「解凍期」

    裝備製造業振興規劃細則,不僅為我國裝備製造業後兩年的發展指明了大方向,同時為一些細分行業的龍頭公司帶來做大做強的機遇。汽車行業景氣度回升給上游零部件廠商帶來機遇。今年前4個月乘用車銷售數據明顯好於預期,轎車行業1季度的去庫存化較為成功使汽車股成為市場的明星品種。在政策鼓勵大宗消費和汽車零部件國產化的背景下,上游零部件公司也將迎來需求回暖的「解凍期」。此次規劃重點提及實現發動機、變速器、新能源汽車動力模塊等關鍵零部件製造所需裝備的自主化。在相關子行業具有一定技術優勢的上市公司無疑是最大受益者,如生產乘用車和商用車柴油發動機的雲內動力,專業生產汽車系統零部件及總成的萬向錢潮等。

    零部件

    原因分析: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汽車零部件行業的資產逐年上升,占整個汽車工業總資產的比例,從2002年的5%左右躍升至2006年的35%左右。當前,汽車產業日益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而汽車零部件工業是整個汽車工業中上游產業,它在整個汽車工業鏈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隨著全國汽車行業開始走出04年下半年以來的低速徘徊狀態,汽車零部件行業也開始整體轉暖,需求得到了刺激,市場保持較好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完成工業總產值5397.05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加34.35%;汽車零部件產品實現銷售收入5272.35億元,同比增長34.71%。全年汽車零部件產品進口金額為124.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18%;出口金額為210.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38.21%。

    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形成了多品種、全系列的各類整車和零部件生產及配套體系,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生產大國。但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自主開發能力薄弱、消費政策不完善等問題依然突出,能源、環保、城市交通等制約日益顯現。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加深了國際汽車市場的嚴重萎縮,國內汽車市場受到嚴重衝擊,導致全行業產銷負增長、重點企業經濟效益下滑、自主品牌轎車發展乏力,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形勢嚴峻。值得慶幸的是,從2008年年末至今,隨著經濟危機在全球的大範圍蔓延,中國市場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其巨大消費潛力及良好發展表徵更成為吸引國內外眾多整車及零部件企業投資的重要因素。中汽協預計2009年汽車總銷量將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達到1020萬輛,比上年增長8.7%。其中乘用車銷745萬輛,同比增長10.2%,商用車銷275萬輛,同比增長5%。

    1、政治環境

    汽車產業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必然要進行一次大的調整,以解決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積累的諸多矛盾,國際金融危機只是引發了結構調整期的提前到來。目前,我國汽車市場正處在增長期,城鄉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為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

    2009年3月,政府正式推出《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就業面廣、消費拉動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穩定汽車消費,加快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促進我國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特制定本規劃,作為汽車產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規劃期為2009-2011年。

    2、宏觀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規模,在近30年的時間內實現了經濟以年均9.6%的高速增長,即便在全球經濟陷入危機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300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0%。初步核算顯示,2008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二季度增長10.1%,三季度增長9.0%,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4000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46183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20487億元,增長9.5%,既消除了通貨緊縮,又沒有明顯的通貨膨脹,經濟發展的質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動減少,協調性增強。

    由於宏觀經濟增速趨緩、價格漲幅較大,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都將顯著低於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城鎮居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分別增長8.1%和8.0%,農村居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將分別增長7.8%和7.4%左右。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增速的差距有所縮小,但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改變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仍低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局面。近年來,我國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2008年以來,受美國次貸危機、國際需求減弱、進口品價格漲幅高於出口品價格漲幅,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進口增長速度顯著提高,出口增長速度有所減慢,外貿順差開始有所回落。預計2008年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達到28.9%和22.2%左右的水平,全年外貿順差將略低於上年,達到2570億美元左右;2009年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達到25.0%和20.2%左右的水平,全年外貿順差將進一步下降到2510億美元左右。

    總的來看,我國目前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仍然保持良好的態勢,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勢頭,經濟增長速度在2008年和2009兩年中雖有所放緩,但仍在合理的區間之內。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密切關注近一段時期以來國際經濟環境中各種不利因素進一步演化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審時度勢,繼續努力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化解消極因素,力爭在深化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微觀行業環境

    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低廉的勞動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跨國汽車零部件集團,據統計,在全國50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中,目前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資企業,且其中大多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開始成為世界汽車零部件生產工廠,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隨著整車企業競爭壓力的加劇,競爭的壓力也隨著傳遞到零部件企業,要想治理好零部件行業的散、亂和經濟效益差的問題,使零部件企業降低成本、做大規模則必須藉助市場經濟的力量,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效應。所以未來將是汽車零部件行業將是在宏觀政策引導下,實行同行業聯合重組或者不同行業之間進行併購,儘可能地實現市場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從而達到作大規模、與外資企業抗衡的目的。在零部件細分行業中,發動機、底盤、輪胎、汽車電子等行業都保持著快速發展的態勢。從對零部件產品的投資方向來看,投資的資金總體流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大類零部件系統化產品上:一是發動機類零部件。以發動機總成、活塞及活塞環銷類、散熱器類企業為主導,資金流向主要集中在發動機總成及電噴系統類產品。二是底盤類零部件。以變速箱及齒輪、制動系統類和減振器類企業為主,其中底盤總成的資金流向相對較高。三是橡膠、輪胎和塑料等非金屬件及鑄鍛件類零部件。四是車身內飾件類零部件。其中,空調裝置及暖風機類、座椅及調角器類企業的投資規模相對較高。五是汽車電器類零部件。

    產業布局方面,目前我國零部件工業在地域分布上已經形成了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湖北地區、中西部地區五大板塊,截至到2006年底我國共有6142家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基本上集中在這幾個地區,其中企業數量最多的浙江省共有1279家零部件企業,占全國企業數量的20.82%;企業數量前六位省市分別是浙江、江蘇、山東、湖北、上海和廣東,這六個地區企業數量共占全國企業數量的57.96%。

    雖然我國零部件工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從全球市場看,我國零部件行業散亂,產業集中度不高,絕大多數的小規模企業既沒有充足的運作資金,也缺乏研發能力,根本無法研製出先進的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這些諸如低效率的結構性等問題不但妨礙了中國的零部件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對整車製造行業產生了相當的牽制。

    總體來說,我國零部件製造技術目前仍然是屬於中低技術水平,一些高新和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例如減振器、動力轉向、安全氣囊、全球定位系統和自動變速器等產品的生產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甚至有一些是屬於起步階段。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