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部件行業與國外企業相比,成本優勢明顯。已開發國家的成本很高,勞務費比我們高至少5倍,美國比我們高5倍,日本比我們高10倍,因為這個原因,已開發國家的零部件企業沒有競爭力。中國產品在同等質量水平下,價格只有已開發國家的70%左右。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素質又較高。基於這些優勢,未來我國的零部件行業在國際市場至少能夠占一半以上的份額。
「十二五」期間,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也面臨著挑戰。一方面,是更多的汽車廠家會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國內的零部件廠家是否有能力跟得上;另一方面,中國雖然有勞動力優勢,但是還有比中國的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因此難免會在一部分附加值較低的零部件領域發生競爭。
自日本發生地震以來,短期內全球汽車行業產量或將下降30%,由於國際零部件供應缺乏,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或將因此因禍得福。
震後的日本對美的零部件供應能力嚴重削弱。日本企業為了恢複本土生產能力,在海外的擴展步伐可能放緩;另一方面汽車供應體系在全球的分散化需求將有望提高,這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增加新的產業轉移機會。
對於中國零部件行業今後的發展趨勢,國內業內人士表示樂觀。現在全球的零部件生產將越來越集中,隨著零部件行業的調整,中國零部件行業集中度也在提高,以活塞環行業為例,現在基本上80%的零部件產量控制在前6家企業手裡,有些零部件行業前3家就占了總產量的80%。當然,這個數字主要是主機廠,不包括維修市場,將來這個集中度可能還會增加,變為前3位。
目前全球汽車行業產量已下降13%,汽車生產減少了至少32萬輛。汽車製造商和世界各地的零部件供應商正在緊鑼密鼓地尋找關鍵零部件的來源,特別是電子及傳動部件出現的短缺。如果在六周之內,受到地震影響的汽車配件工廠不能恢復生產的話,全球汽車產量將每天減少10萬輛,下降幅度將高達30%。全球大多數汽車製造商將受此影響,主要汽車製造商都難逃此劫。
美國零部件進口主要來自北美和中日韓,北美和中日韓三國占據了接近80%的美國汽車零部件進口份額。其中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制動器進口來源,此外中國對美國出口較多的零部件是車輪和車身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