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鞋業發展至今取得了不凡的業績,然而,近年來頻發的鞋類產品質量問題不僅阻礙了市場健康發展,也使企業自身的發展遭遇困境。是什麼原因導致鞋類產品「質量門事件」頻發,而且不乏品牌貨?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製鞋企業對於檢測的忽視或不重視,是導致產品質量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漲,使許多中小企業利潤急劇縮水,而產品自檢或者送檢的成本卻並不低。據了解,一台單品種檢測設備都是動輒上百萬元的價格,要配齊檢測設備,即使是大型企業(包括代工企業)也吃不消。許多製鞋企業為了節約成本,省去了檢測關,導致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或者相關部門在產品檢測過程中曝出質量問題。
某製鞋工廠廠長就向訴起了苦。能用的錢都用來盤活工廠和發放工資了,如果不趕工期,就拿不到剩下的款項了,只要不出大批量的問題,基本上不要緊。
在製鞋行業,一直以來保質、保量這對「兄弟」就很難找到一個契合點。「既保質又保量」在業內只是一種口號,尤其是製鞋業,保質與保量難以並舉。業內人士指出,首先不管是自檢還是送檢,高成本的檢測,只會壓縮企業利潤。其次,保量是保障經濟來源,是「錢荒」時期資金周轉的重要支柱。現在的製鞋市場都是投標式訂單,只有低價才能拿得到訂單。企業為了能夠接到訂單,只有通過提高產量,縮短工期,壓縮成本才能使利潤最大化。最後,嚴格的質檢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從事製鞋工作的人士透露,手腳快的年輕人都在生產車間從事流水作業,質檢工作都是上了年紀的工人在做,如果要嚴格的質檢,就會加大返工,影響交貨工期,同時也需要支付更多的質檢工人工資。從事製鞋工作4年的小王向表示,以前的企業遇到工期緊的時候,鞋脫膠了,質檢再用強力膠放到壓力機上粘一段時間就算是返工了。
而各類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更是威脅著製鞋業的發展。相關數據顯示,今年皮革價格漲幅在20%左右。一些業內人士預計,今年的皮革市場不太樂觀。亞太區皮革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宇熒在2011年6月中國國際皮革展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毫無疑問,這話題將會成為展會中的主要焦點。」皮革價格上漲使一些與皮革相關的企業不得保利潤、「保客戶」,其中犧牲更多的是產品質量。去年的優質棉花價格就突破了每公斤14元。面料和材質的成分難以經受巨大成本的考驗,在巨額利潤的誘導下,偷工減料,利用人造革、纖換棉似乎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製鞋市場中,許多鞋企講求科技創新,講究產品的個性化設計。然而,在這些過程中,卻往往忽視了產品質量這一根本問題。「事實上,有的鞋企也的確是『創新性』致使其產品不合格」,鞋服質量檢測專家施一葦認為。每一個不同種類的鞋都有其自身的標準要求,鞋企在產品設計研發,或者借鑑其他品牌產品設計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各種產品生產標準化,這樣才能保證質量。
日前,上海市有關部門對該市部分商店、超市、專賣店鞋類產品進行了質量檢測,結果發現有45批次的鞋類產品不合格,其中不乏耐克、特步等知名品牌。
今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之前,深圳市消委會鞋類抽樣檢驗發現近6成皮鞋不合格。7月公布鞋類存在開膠等4大嚴重質量問題,成為消費者投訴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