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近年來我國乳業發展明顯加快,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原奶生產國,2014年全國原奶產量3725萬噸,同比增長5.5%。
據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12月,全國原奶主產區平均價格較年初下跌9%,一些乳品加工企業限收停收原奶。在我區,原奶收購價格從2014年1月最高的4.3元/公斤,跌至3.7元/公斤,降幅達14.8%,嚴重影響著奶農和乳製品生產企業的積極性。
下面是兩會期間對2015年中國乳業發展現狀和政策的分析詳情。
兩會正如火如荼進行。代表乳業行業的大佬只有伊利集團的董事長潘剛,潘剛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中國乳業。
2014年是伊利集團大豐收的一年,伊利業績不僅突破500億元,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2014年12月31日集團年會上鄭重宣布,「伊利要在2020年進入全球乳業5強,實現從百億級企業向千億級企業的跨越。」
潘剛提出明確目標,不僅需要伊利自身給力,也需要中國的乳業大環境給力。
作為代表乳業出席兩會的唯一一個乳業大佬,潘剛本人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而他提了哪些提案和建議,講了哪些有關乳業的內容,自然為乳業行業同仁以及外界所關注的焦點。
記者採訪了解到,2015年潘剛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提交《關於進一步促進奶業健康發展的提案》,該提案也是駐內蒙古自治區全國政協委員的聯名提案,引起各方重視。
潘剛在介紹我國奶業發展現狀時說,目前我國奶業發展中,仍存在著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不適應的問題,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奶價不斷波動,「奶荒」與「倒奶」現象交替發生。
事實上,2014年底到春節前這一段時間,國內再次發生「倒奶」事件,國內乳業又再次陷入反覆輪迴的「惡性循環」中。
對於此種現象,潘剛分析指出,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養殖場標準化、規模化水平不高,原奶質量無法保證;國際原料奶價格較低,我國進口乳製品大幅增長;「一個企業管一條產業鏈」現象明顯,乳企負擔重;國外促進乳品消費補貼政策多,而國內促進乳品消費政策少等。
潘剛認為,國家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乳業發展戰略規劃》,建立涵蓋牧場分級體系、乳業生產、加工、銷售在內的利益協調和分配體系,推廣以常溫奶為主的國家飲奶計劃。同時,應繼續支持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擴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支持範圍。
他在提案中舉例說,目前國家支持標準化養殖場的規模是300頭以上,但這類養殖場只占內蒙古自治區養殖總規模的40%。潘剛建議,國家應適當擴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支持範圍,每年支持我區改造100-300頭養殖場1400處,連續支持3年可改造4200處,實現規模化養殖。
潘剛在提案中還建議,國家應建立體系化的奶業生產補貼機制,以政策支持和政府補貼的模式,幫助行業應對不斷高漲的生產成本,同時平衡進口奶粉的價格優勢,保障中國乳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國家應研究啟動原奶生產成本臨時補貼政策,當國內原奶生產成本高於國外1元/公斤以上時,按照生產成本差價20%對奶農進行補貼。補貼資金比照國家農機補貼辦法執行,由奶農持交奶發票報帳,以一卡通形式撥付補貼資金。
從潘剛的提案內容可以看出,作為乳業行業最有力的代表,潘剛不僅指出了行業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正在為乳業行業爭取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更多相關內容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19年乳業行業市場價格專題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
記者從中提煉出2點:一是潘剛指出,「一個企業管一條產業鏈」現象明顯,乳企負擔重,乳業企業在保障國內乳業安全、食品安全上承擔的責任過多過重,而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都被推到乳業企業身上;二是呼籲國家研究啟動原奶生產成本臨時補貼政策,當國內原奶生產成本高於國外1元/公斤以上時,按照生產成本差價20%對奶農進行補貼。
以往行業企業、兩會代表對於乳業企業承擔的職責也都有提出,但是沒有像潘剛這次這麼明確,並得到駐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的支持。潘剛此次提案得到非乳業政協委員的支持,影響力將會是更大,國家會更重視,在承擔監管職責上,農業部、工信部、食藥監總局等部門再推卸責任就不好說了。
而在乳業補貼政策上,國外乳業補貼政策很多,但是儘管作為焦點行業,乳業補貼政策相對少於國外。連續多年「奶荒」、「奶價過山車」運動讓乳業行業疲於應對,是時候結束這種惡性循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