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奶粉行業的年增長率達到10%以上,加上二胎政策的出台,奶粉行業的增長還會更快,不過進口奶粉的增長卻更快,達到30%以上,國產奶粉品牌競爭力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國乳製品企業不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斷出現乳企海外併購案例。下面是詳細內容介紹:
隨著中國乳品行業從原奶到產成品不斷有瑕疵被媒體關注和曝光,有實力的乳品企業開始把戰略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海外,從原料進口、產品代加工以及海外併購,各個環節都在進行積極的運作和擴展,中國乳業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堅定。
「乳企間的併購早就開始了,大企業目前都在做。」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不過,國內乳業的併購案例並不多,而通過目前乳企的動作看,一些大型的乳企正在將觸角伸向歐洲,海外併購節奏加快。
眾所周知,2013年,國家提出乳業的併購重組,但事實上,在國內出現大量的倒奶殺牛事件後,中小乳企的現狀並沒有大的改觀。目前依然在低價賣奶,甚至大部分奶都賣給了奶販子而非乳企。產業集中度低、規範化、規模化以及現代化都對當前乳品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調整成必然趨勢。
6月8日,伊利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目前正在與貴州省貴陽市洽談關於貴陽三聯乳業有限公司(簡稱「三聯乳業」)的重組合作事宜。
伊利股份此次收購國內乳企的消息無疑成為乳業市場的一大亮點,但除了伊利股份外,其他的乳企在國內出手併購的動作並不多。
數據顯示,國內100頭以下的養殖戶占行業比重55%,而規模化養殖是未來的趨勢,中小養殖戶退出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乳企間的併購案例之所以不多,是因為國內乳企間的併購不能夠產生互補效應。更多相關乳製品行業競爭分析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乳製品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可行性報告》。
乳業資深研究員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年蒙牛併購雅士利,是因為蒙牛缺乏奶粉業務板塊。而飛鶴乳業併購關山乳業也是為了拓展羊奶粉。如今,國內乳企已經是全產業鏈模式發展,企業間的併購如果不能產生互補性,那麼併購後就會給企業帶來負擔,這也就造成了乳企間的併購重組速度放緩。
而縱觀我國大型乳業的頻繁「出海」併購行為可知,它們看中的不僅是海外的奶源,更重要的是技術。
數據顯示,自從2010年光明乳業收購紐西蘭新萊特51%股權後,就拉開了國內乳企海外布局的序幕,伊利股份、蒙牛、貝因美、新希望、飛鶴乳業等相繼「出海」尋找合作夥伴,布局奶源、投資建設工廠以及研發中心。
在宋亮看來,國內企業紛紛出海的原因,主要是借鑑國際乳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完善自身產業鏈建設和長遠發展作準備。
當越來越多的國內乳企將觸角伸向國外時,國內原奶企業也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
眾所周知,現代牧業是蒙牛的最大原奶供應商,在進口奶不斷進入中國市場,以及國內奶價不斷下跌、國內奶源相對「過剩」的情況下,現代牧業開始在自有產品上發力,並且藉助自己全國各地的布局,準備在低溫奶市場發力。
對於未來發展,現代牧業董事長兼總裁高麗娜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代牧業不會併購其它的牧場,短期內也不會擴建牧場。未來,會加大公司自有產品的市場推廣。
根據現代牧業發布的公告顯示,2014年公司實現總收入50.27億元,同比增長52.84%,其中奶牛養殖收入41.9億元,同比增長41.3%,占總收入比為83.4%。液態奶收入8.3億元,同比增長159%。歸屬大股東淨利潤為7.63億元,同比增長50.47%,淨利潤率為14.6%。
業內人士表示,公司的低溫奶之前已經在市場銷售,主要是通過會員制模式,用戶訂奶。今年,現代牧業要加大自有品牌的銷售,高端低溫奶也會陸續在國內大型商超上市銷售。
在乳製品行業市場調查分析看來,阻礙低溫奶發展的不是冷鏈物流環節,而是來自一些商超。有的商超為了節約成本,會在晚上斷電,這樣就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現代牧業產品進商超,只選擇大型的商超。
「現代牧業在全國分布式布局搭上了很好的低溫奶產業的班車,因為國家下一步會推動低溫產業的快速發展,而擁有全國布局的企業具有很好的合作潛質。」宋亮如此表示。
6月9日,現代牧業又牽手中國農業科學院奶業創新團隊簽署了「優質乳工程」合作備忘錄。在國內消費者對國產乳製品信心不足的時下,已經蟬聯全球食品「諾獎」的現代牧業決定在品質上再下功夫,贏得更多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