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公布了2014年全省收費公路的統計情況,顯示一共虧了28.8億元。不過,6月29日省交通廳又重新發布統計數據,「轉虧為盈」反轉為盈利了3.9億元。官方表示,以29日發布的數據為準。
虧也統計,盈也統計。
這讓統計學賦予的「真實數據公布、科學決策依據」功能情何以堪,如此的「量變」怎麼可能形成「質變」,恐怕只會導致「變質」。
中國高速公路服務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與投資風險預測報告顯示,收費公路大數據也出爐:截至目前,除西藏、海南兩省區沒有收費公路外,其他29個省區市之中,有25個省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如果也能瞬間「轉虧為盈」該多好。沒有一本「明白帳」,收費公路無論盈虧都會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收費公路該駛向何方?
這是一個現實問題。期限「已過河」,收費還是「漫長路」。第一批收費高速公路將逐漸迎來收費大限,按2000年已建成里程往後推,近兩年內,收費到期的高速公路約1.6萬公里。收費高速「路在何方」?有人給出了三個答案:另謀出路、強行延收、浴火重生。可是,收費慣性與利益驅動不容易「剎車」,都有可能成為繼續收費或變相繼續收費的「薪」動力。處於這個節骨眼上,先有「明白帳」,才會有「明白人」。
收費公路必須「且行且法治」。
現行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甚至成為「高速暢通」的阻礙。2013年5月,交通運輸部公布了《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正案徵求意見。但是,修改《條例》似乎進入「慢車道」,有人形象地稱,收費的「兔子」,慢速的「法龜」。重啟《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修正,讓法治建設「上高速」,迫在眉睫。條例修正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從深層次解決矛盾與問題的鑰匙。
收費公路必須重構「公品質」。
有法治的保駕護航,高速收費才能名正言順,才能「取之於路,用之於路」。更關鍵的是,才能更好地攜帶公益性、公共性與公信力一起上路,而這便是收費公路的「公品質」。收費公路的品質重構,已經有著現實基礎與未來需求,不修正就會「跑偏」,並且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此刻,我們回頭看一看,收費公路之前走過的路已演變為「多收費、亂收費、搭車收費」,這種「劣品質」必須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