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進口食品安全堪憂 國內乳業迎來新機遇

進口食品安全堪憂 國內乳業迎來新機遇

2015-01-01 14:33:23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以前大家瘋狂的搶購進口奶是引文不放心國產奶,現如今國產奶粉連續六年的質檢數據安了消費者的心,從此進口奶品走下神壇,國內乳企迎來機遇。

  不少網友感嘆,進口乳製品的質量並沒有國人想像中那樣美好。相比之下,我國生鮮乳三聚氰胺抽檢合格率連續6年保持100%,使消費者對國產乳製品逐步恢覆信心。

進口食品安全堪憂 國內乳業迎來新機遇

  幾個月前,我國多個地區出現了「倒奶殺牛」的現象。受鮮奶價格持續低迷影響,目前山東、陝西等地區養殖戶虧損嚴重,「倒奶殺牛」的現象仍在持續。然而,奶農倒奶現象不僅發生在國內,當地時間2015年7月30日,比利時Bethane,農民燃燒輪胎、傾倒牛奶示威,抗議牛奶價格過低。

  業內人士表示,在國際奶價下跌和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國內乳業通過奶業一體化改造,或將是未來發展的機遇和方向。

  新挑戰倒逼中國奶業加快轉型升級

  2014年年底以來,隨著企業收奶質量標準的不斷提高,原有養殖模式達不到乳企提出的標準,有些奶戶被迫賣牛退出市場。加之原奶價格低迷,國內奶牛養殖戶殺牛棄養現象頻頻出現,部分養殖戶損失慘重。

  生產波動頻繁,進口衝擊增大,質量安全要求更高,生鮮乳供給越來越難。一系列問題開始倒逼中國奶業加快轉型升級。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奶業的上游基礎還比較薄弱,產業鏈結構不合理,探索「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產品加工」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可帶來諸多益處。牛奶生鮮易腐,生產加工不可脫節,實行一體化經營可解決上游生鮮奶源價格波動的問題;乳企直接控制養殖環境和奶源生產,降低了奶牛養殖的風險和成本,從源頭上提升產品質量;自產牛奶自己加工,讓產品的食品安全責任更加明確;原奶供應商和乳品加工商的利益一體化,產業鏈條更穩定。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奶業一體化也表示支持態度,他說,各地要大力推進奶業一體化經營,培育奶業新型經營主體,健全乳品企業與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高奶業組織化程度。

  據了解,近些年我國奶業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乳企自建和參股奶源比例超過20%,比2008年提高一倍多。在此基礎上,業內人士紛紛呼應不斷嚴格行業標準,加大執法力度,建立行業誠信機制,促進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一體化發展。

  進口食品安全堪憂國內乳業迎來新機遇

  當前我國奶業發展趨緩,如何找到一個突破點,讓中國的奶業走出困境,如何能夠在保證安全,提高品質,推進中國奶業未來發展?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加強改革創新,生產安全優質的奶製品,推進中國奶業未來的發展,樹立中國奶業在消費者心中的新形象是當務之急。

  7月30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我國從57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食品中,共退運或銷毀不合格進口食品1225批、4960噸、1452萬美元。幾乎所有種類的進口食品均有檢出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情況。

  其中不合格進口食品批次列前10位的種類分別為:飲料類、糕點餅乾類、糧谷及製品類、糖類、其他加工食品類、水產及製品類、酒類、乳製品類、調味品類、干堅果類,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90.1%。乳製品類食品位列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種類第8位。

  牛奶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牛奶產量3725萬噸,同比增長5.5%;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5%,比2008年提高26個百分點,京滬等地規模場單產突破10噸。

  我國已是全球奶類生產、加工和消費大國。但我國人均奶類消費水平依然較低,約為亞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奶製品消費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在奶業的發展方面,我們應重點考慮如何趕超世界平均水平,做好規劃、落實到位,牢牢把握趕超其他奶業已開發國家的機會。

  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表示,目前,除了個別頂端企業外,大多數奶業企業的整體水平還不高,這些企業數量眾多,是奶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優秀的乳品企業應通過和這些企業的交流切磋,將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傳遞下去,給予這些企業經驗借鑑和指導,從而提高整個中國奶牛養殖水平和加工業的水平,使我國乳業健康發展。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