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香港上市的商品巨頭嘉能可在9月29日收盤暴跌近30%,創歷史最大跌幅,引發「大宗商品的雷曼時刻」恐慌。商品需求大國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都對大宗商品市場衝擊較大,使得「商品熊市」難以見底。
不僅僅是煤炭,中國對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進口也在放緩。從國際油價下跌開始,大宗商品市場的多米諾骨牌已經被推動,從原油到煤炭、鐵礦、銅、棉花等大宗商品紛紛倒下。下跌之慘烈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一些大宗商品價格及多家國際大型資源類公司股價降至近十餘年來低位,甚至比2008年經濟危機時還要低。
根據大宗商品市場以往經驗,大宗商品每十年經歷一個周期,而上一個周期在2012年就結束了。如今的大宗商品市場熊市特徵明顯,誰是這輪下跌的幕後推手呢?
分析人士認為,一是原油等原材料價格下降為礦企低成本拼殺提供了條件,大宗商品生產成本線接連下滑;二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刺激了以新興市場為代表的生產國資本出逃,融資成本增加提升經濟去槓桿程度、大宗商品需求減少。在這兩條線索的共振下,大宗商品市場陷入了價格下跌的惡性循環。
漲出來的下跌空間
前一輪大宗商品的超級牛市周期正是此輪價格下跌的空間所在。
當中國的地產商人大肆採購鋼鐵水泥,馬路上的車格外多了起來,電廠嗚嗚不停地運轉,港口的煤炭和鐵礦一刻不停地從鐵路、公路運到鋼廠。中國的鋼鐵業過上了讓其他行業艷羨的好日子。鋼貿圈也成為一個富豪崛起的陣地,各地都不乏大媽炒房團。全球資本扎堆流向礦山、鋼鐵、石油開採等生產領域。
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主要經濟體及時推出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拉動內需,成為世界經濟的「報春鳥」。人口最多、經濟最活躍的「亞洲春天」,推動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商品超級周期毫不意外地繼續。
2008年大宗商品價格達到歷史高位,這對礦商、原油開採商和農民來說,具有十足的誘惑力,因此他們不約而同地擴大生產。
大宗商品研究人士將這一輪商品的超級周期定義在2003年—2013年。
2011年,《礦業:競爭已發生改變》報告稱,2011年受急劇攀升的商品價格以及2010年產量增加5%的推動,全球前40大礦業公司2010年收入猛增32%,達到創紀錄的4350億美元。全球前40大礦業公司已宣布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資本計劃,其中有超過1200億美元計劃用於2011年,是2010年資本支出的兩倍;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正推動礦業邁入投資新時代。
該報告還提到,全球40大礦業公司2010年業績強勁增長,礦業公司的淨利潤達到令人吃驚的1100億美元,同比增幅高達156%。
礦業巨頭們從未見過這樣的好日子,2011年鐵礦石主要礦商力拓、必和必拓、FMG和淡水河谷紛紛加大投產力度。其中,必和必拓於2011年7月份宣布西澳項目的投資擴建;FMG也在那時提出其宏大的擴產目標——2017年產能達到3.55億噸;力拓在2011年提出將當年的2.3億噸產能擴至3.33億噸。
世界資本奔走於外,國際投行紛紛介入資源類業務。期間中國商人走向世界各地買礦山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一個個走出去,最終融入異國的華人礦商圈,其關係也從曾經的競爭性攫取財富到如今的抱團求暖。在礦商的大肆擴張之下,鐵礦石產量由2000年的9.5億噸增長到2014年的22億噸,至少翻了2倍。
與很多分析師認為的2013年是上一輪大宗商品牛市終結不同,花旗集團稱,這個周期在2012年末就結束了。更多鐵礦石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鐵礦石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2008年到2015年,國際原油價格最高時曾達到110美元/桶左右,滬銅價格最高達到73000元/噸。不過,近期油價最低下挫至37美元/桶附近,銅價最低跌至36990元/噸。期間,鐵礦石價格也從最高點190美元/噸左右跌去約四分之三。
未走完的熊途
形勢急轉直下。2014年,鐵礦石、煤和銅價格分別大幅下跌了50%、26%和11%。在原油、鐵礦石和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連續下跌的情況下,據分析人士統計,2014年、2015年新出爐的《財富》世界500強公司名單中,虧損最多的前50家公司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等領域,兩年的數量分別為25家、28家,占比過半。
2015年普華永道發布的《全球礦業報告:放手一搏》報告稱,2014年對全球礦產業是極具挑戰的一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短期市場波動增加,全球礦業公司被迫節約成本並增加現金流。據普華永道分析,2014年全球礦業公司40強企業市值驟然縮水1560億美元,較2013年減少了16%。
如今礦業巨頭們的財報也是出乎意料的黯淡。根據其財報,2015年上半年,力拓當期淨利潤為8.06億美元,與2014年同期的44.02億美元相比大幅下降了82%;必和必拓2015財年的可分配利潤從2014財年的138億美元大幅下跌至19.1億美元,同比下跌86%,跌回到10年前的水平;同期FMG稅後淨利潤為3.16億美元,同比大幅下跌88%。
這時候,中國的房子已經不再快速漲價了。房地產商和銀行客戶經理的關係也疏淡了許多。近幾年流行的融資銅、鐵礦和農產品等大宗商品融資息匯套利模式也被破壞。中國經濟增長情況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全球範圍內礦業公司的神經敏感而脆弱。
9月22日,亞洲開發銀行稱,今年前八個月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超過預期,因此將2015年全年中國GDP增長預期下調至6.8%,前值7.2%,2016年增長預期下調至6.7%。這是亞開行在兩個月內第二次下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期。
國際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駐倫敦全球匯率策略主管漢斯·德雷克稱,中國需求放緩對一些國家影響較為明顯,如南非、巴西、俄羅斯、泰國、新加坡、韓國、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因這10個國家或地區中不少都是以中國作為最大的出口市場。
當日,多倫多股市礦業以及原材料部門股價大幅下滑,多倫多指數下降4.2%。多倫多股市是全球礦業企業扎堆兒的地方,是金礦、銅礦以及鉀礦的世界主要企業股票公司上市的交易所。
大宗商品的「死扣」
業內人士指出,大宗商品正陷入「負反饋」的循環。
一方面,集中在新興國家的礦產商們正在竭力進行著成本的拼殺,以在殘酷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大型礦山逆勢擴產,實際上是通過低成本擴張,增加盈利產品的產量,在產品價格下降周期中起到對沖的作用。而油價等原材料價格下降為礦企低成本拼殺提供了條件。
法興銀行稱,通過大幅貶值的新興市場貨幣對投入成本(油價)和本地生產成本進行調整,之前的價格成本線可能過高了。「我們近期對銅生產的現金成本預測結果顯示,經商品貨幣和油價調整之後,銅生產成本約為每噸3310美元,之前產業顧問們預測的是每噸4500美元。」
據分析人士估算,原材料成本每降低10%,利潤會上升8%。分析人士稱,投入品價格的下跌意味著製造商可以節省更多成本,因為直接材料和間接材料的成本在其成本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大於人工成本的比例。由此,生產商們不停產反而擴產也就有了合理理由。
另一方面,受大宗商品價格走弱影響,一些大宗商品主要生產國本幣出現貶值趨勢,這最終將導致工資成本降低,再次拉低生產成本。
此外,美元走強帶來的資金出逃將提升新興經濟體的融資成本,從而提升其去槓桿化,減少本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尤其是那些還試圖投資礦山等資產的需求。
在資本出逃過程中,一大表現就是先知先覺的主流投行已經掀起的大宗商品拋售潮。國際大宗商品巨頭嘉能可在大幅削減銅產量之後又大手筆削減鋅產量,另一商品巨頭來寶集團也轉向能源市場,大筆削減銅鋅業務。減產對價格短時間的利好很明顯,但長期而言,研究人員並不認為這是價格上漲的契機。
研究人員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大宗商品主要的消耗市場消費國,進口需求的減少可能對商品價格形成的壓制更為明顯。美國經濟復甦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世界整體原材料消耗能力不足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推動商品價格下跌。
高盛、花旗和摩根史坦利警告稱:低價可能會持續很多年。摩根史坦利預計,即使在市場行情不佳之際,大宗商品生產國疲軟的匯率仍將刺激產出進一步走高,以增加他們的美元外匯收入。
美銀美林最新的基金經理調查顯示,基金經理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削減新興國家股市、大宗商品和能源股的持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