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美聯儲加息,商品期貨反彈了,難道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對於商品市場未來走勢,目前期貨業界存在一定分歧,多數專家表示,眼前的反彈很難形成中期趨勢。上周五起,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出現連續反彈,具有代表性的文華商品指數累計上漲近3%。本周一,反彈更有加速勢頭,橡膠、鄭煤、錳矽三個品種主力合約收盤漲停。
「周一除了原油之外,商品期貨都出現了明顯漲幅,鐵礦石、有色金屬漲幅比較大。這樣的反彈更多是炒作新年利好預期,在基本面沒有實質好轉背景下,恐怕走不遠。」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表示。
在他看來,原油在前幾個月的商品下跌中起到龍頭作用,其他品種很難扮演反彈龍頭帶領大宗商品整體中期走好。尤其是工業品,大部分與原油都有類似窘境,都屬於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短時間內很難改善。反彈更多只是短期炒作,缺乏實際力量支撐。
上周末,美國國會批准解除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國際油價因此承壓,加之上周美聯儲宣布加息,業內對近日商品反彈還是感到意外。「確實沒想到反彈力度會這麼大。」一位從事橡膠期貨投資的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她看來,近期國內商品的反彈與人民幣貶值也有很大關係,這意味著商品以人民幣計價進口成本提高。
對於商品市場的未來走勢,業內出現了一些分歧。「如果上半年跌幅到位,下半年商品可能會反彈,2016年有可能成為大宗商品拐點。」劉心田稱。
敦和資管首席經濟學家徐小慶日前在「2016年我的鋼鐵年會」上表示,商品期貨相對長一點周期而言,仍然偏悲觀,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人口老齡化,第二是企業高槓桿,去產能不可能一年兩年就可以完成。還有技術進步,比如說頁岩油的運用造成了之前原油價格的下跌,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能夠降低生產成本。
對於當前市場,徐小慶沒有那麼悲觀。他說,2012年至2015年,商品都是處於下跌的周期中,而且在過去兩年進入了加速下跌,趨勢性很強。過去幾年最容易賺錢的策略是根據基本面進行交易,不過明年可能會發生變化,繼續單一做空思維未必能獲利,明年不會像前幾年那麼容易。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近期提出,2016年美元見頂,大宗商品見底。即使在基本面不變的假設下,歐央行對經濟數據的態度變化以及對風險的認識增強,也會導致歐央行與美聯儲貨幣政策方向收斂,而這將帶來美歐1年期國債利差收窄,並導致美元指數長周期見頂回落。
美元指數會直接影響大宗商品市場,主要原因為美元是大宗商品的計價貨幣。不過,美元指數並非大宗商品的唯一決定因素,大宗商品價格變化根本上取決於供需關係,但在供需矛盾不變的情況下,美元指數作為貨幣因素會決定趨勢。
鄧海清稱,金屬等大宗商品均與美元指數密切相關。除原油外,供給過剩因素已經充分反應,而隨著中國財政發力需求增加,再加上美元指數見頂,大宗商品見底反彈只可能遲到,而絕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