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中小型風電機組銷量連續第五年下跌,銷售量約為6.75萬台,同比下降11.3%。
而同時期,我國大型風電產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併網裝機容量達1.29億千瓦,裝機容量連年創歷史新高。為什麼中小風電發展卻形成了巨大反差?
產銷下滑,運營難度陡增
目前,中小型風電機組在我國許多地方還存在發展空間,是電網的有力補充。雖然前景看好,但近幾年來,我國中小型風電市場卻呈現極度萎縮態勢。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生產機組12萬台,同比下降了25%,產品銷售10.6萬台,同比下降33.7%。2013年,行業15家骨幹企業的產銷量均同比下滑15%以上。至2015年,中小型風電機組產銷量已連續五年下跌。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高級工程師姚修偉介紹,今年上半年,除了極少數企業產銷量與去年同期持平外,其他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水平約20%—30%左右。
市場持續萎縮,導致風機製造企業運營難度陡增。「當前,市場缺少行業監管,企業缺少相應的自律措施,生產以及人力成本加大,融資渠道不暢,一些企業關門了,一些企業轉型了。」姚修偉說。
光伏有補貼,建設受熱捧
據了解,中小風電產品生產的系統成本平均不低於15元/瓦,在缺乏政府政策補貼的情況下,一般產品的成本回收都需要10年以上,回收率17%左右,用戶沒有經濟效益,市場難以打開。
「中小型風力發電系統沒有像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一樣的上網電價補貼,離網機組也沒法享受投資補貼。由此,多數地區在發展新能源電站或分布式電源系統中,都選擇了光伏建設計劃,而中小風電卻因沒有補貼而遭到了冷落,限制了產業發展。」姚修偉說。
國際市場也不容樂觀。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中小風電產品出口裝機容量為62兆瓦,2015年這一數據已跌至30兆瓦。
由於歐美已開發國家實施了產品認證制度,設立技術門檻,致使我國多數中小風電產品進入原有市場受到限制,出口數量也在減少。「中小風機製造企業多為民企,而每個產品在國外的認證費用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因此,做認證的企業很少。」一位企業人士透露。
針對中小型風機遭遇寒冬的問題,行業人士建議,國家是否也應該考慮給予中小型風電機組政策支持。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醞釀出台中小型風電分布式應用的指導意見,以加快推動中小型風電分布式應用,發揮中小型風電技術解決特定區域供電的作用。
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風電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