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意見中還提到,取消了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了賽事轉播權限制。
今年5月份,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引導有實力的體育企業進行兼併、重組、上市,積極支持海外併購。
8月30日,體育總局印發《競技體育「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以足球改革為重點,採取措施,促進足、籃、排三大球競技水平的全面提升。與此同時,多家上市公司剛剛公布的中報成績優異,貴人鳥收入同比微增,萊茵體育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88.71%,業內人士認為企業的布局初見成效,體育產業將步入快速發展期。
據上半年業績報告,貴人鳥主業平淡,體育產業布局快速推進,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18億元,同比增0.13%,實現歸母淨利潤1.57億元,但同比下降9.9%,每股收益0.26元。分析師稱其每股收益有望增一倍。
萊茵體育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99,272,476.26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04%;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23,081,905.98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8.71%;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為1,303,065,954.85元,較上年度末增長1.80%。
多家企業中報成績喜人,與此同時,體育總局近日印發的《競技體育「十三五」規劃》更為市場帶來利好消息。據了解,《規劃》旨在加快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進一步提高我國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規劃提出,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堅持改革創新,有效轉變競技體育發展方式,進一步提高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優化競技體育項目結構,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體育用品行業面臨大挑戰
平安證券分析師表示,隨著「健康中國」戰略地位不斷提升,市場化改革紅利及居民消費能力提高,體育產業5萬億元市場規模值得深入挖掘,建議關注幾類上市公司:賽事運營類,包括競技賽事和大眾賽事,如中體產業、萊茵體育、智美體育等;體育用品類,包括運動鞋服及戶外用品等,如探路者、三夫戶外等;體育旅遊類,如凱撒旅遊等。
「體育產業的市場將越來越細分。」一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方正傳媒楊仁文看來,體育產業包括實物性、觀賞性、參與性消費,橫跨傳媒、服務、用品等行業,產業鏈長、環節多,並認為未來中國體育產業鏈各環節都有機會誕生市值百億、甚至千億元的上市公司。
中國體育產業有很大的空間
據體育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了解,全球體育產業整體規模1.5萬億美元,用品占40%,服務占50%。中國體育產業結構中,75%是體育用品業,服務業占比僅15%。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意味著中國體育產業的服務業有很大的空間,也意味著體育用品業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前10年戶外行業發展迅猛,但市場消化能力也到了瓶頸,所以洗牌在即。」 從事專業跑步裝備銷售的資深玩家sunny哥認為,前10年的發展與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關,大家都希望在戶外獲得健康生活,還懂得了戶外活動需要專門的裝備服飾,以便獲得更好的體驗,不過戶外行業發展後產能已經到達一定的平衡,再發展就要過剩了。「而國民對戶外產品需求的提高還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洗牌就是必然了,於是一些企業就開始打跑步的主意。」他認為,雖然如今跑步裝備已經不斷出現在戶外展會裡,很多人認為跑步產品已成為戶外用品企業的新增長點,但跑步行業還沒有形成規模,產業體量還是太小。另一方面,跑步所需要裝備的要求與戶外行業實際有極大的分別,戶外產品的設計人員對跑步、越野的需求實際上並不清楚,所以實際很難出現成功案例。
體育用品企業暗中求變
資深玩家和從業人士蔣晉認為,隨著全民體育運動概念的普及,市場規模將繼續上升:「普通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度不斷提高,比如2013年我們舉辦一場賽事,參加的人很少,而且穿的服飾大多數是足球、籃球的裝備,而最近一兩年,參加越野賽的人員裝備外形已經接近專業級別。」在他看來,等到「80後」的父母成為消費主流,市場就有機會出現井噴。
一位運動鞋設計師告訴記者,隨著人們運動意識的提高,跑步類產品銷售一直在攀升,隨著戶外運動和越野跑的熱潮,也帶動這兩類產品拉得更近了,更趨向適合日常生活穿著,因此目前市場對越野跑的需求偏向顏色靚麗辨識度高,能滿足不同運動強度需求,兼日常穿著搭配。
據了解,國外的企業能有大的盈利,主要是它們發展的是廣義的戶外運動用品,這種「全戶外品牌」品種齊全且專業度高。市場人士認為,國內的戶外用品企業也有從「狹義」往「廣義」發展的趨勢。有業內人士透露,如凱樂石向來宣傳專注攀登,最近幾年也暗中布局,為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作積極準備市場需求量爆發的時候。
有業內人士認為,「瓶頸期」的出現是因為大量新運動用品品牌出現的時候,消費需求卻沒有相應出現大幅度的增長,因此意味著市場格局還充滿變數:「比如像探路者這種在專業圈內的知名度和認可度還不太高的品牌,當市場進入井噴期的時候,它的產品定位和銷售模式就不一定能跟得上新一波發展的形勢,所以也有可能被更大的品牌『吃掉』,成為大戶外集團的一個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