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發展的歷史來看,零售是最古老的貿易方式,最初的貿易可以看作是零售貿易的雛形。在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商品生產的小規模化決定了商品供應有限,消費者的自給自足決定了商品需求也十分有限。因此,貿易活動基本是零星的、分散的、小批量的,並集中於某一地區,主要由零售業者來進行。偶然出現的大批量或較大批量的交易活動以及運輸活動,也都由零售業者承擔。
近年來,碎片化流量趨勢明顯,傳統的模式正在經歷新的挑戰,網紅經濟、社群經濟等新模式的出現,使得整個電商行業格局處在巨變中。過去的一年中,零售商業績大幅下滑、被迫關閉門店、從中心商圈外遷的消息層出不窮。為此,線下零售行業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試圖尋找突破口。
從頗具代表性的王府井集團財報可以看到,王府井集團雖然始終在盈利但是增長速度在趨平,2016年第一季度,王府井營收同比下滑了5%。實體零售業經歷了十餘年的兩位數增長的黃金期後走入了困境。而在線上的一端,電商的整體增速依然強勁,從各大電商2017財年一季報數據來看,阿里營收同比增加59%,京東營收同比增長42%,唯品會營收同比增長49%。
據2015-2020年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電商導購企業返利網過去幾年同樣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用戶不會盲目花大錢而是更懂得如何花錢和省錢」,返利網CEO葛永昌在2016年派代電商年會發言時談到。他認為,與電商相比,線下零售具備了獨一無二的「體驗式購物」的優勢,如果線下能夠用創新的模式提高價格競爭力,線下也能夠把消費者從線上吸引過來就,例如奧特萊斯模式,已經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創新模式。線上能打擊線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優勢。
除了價格之外,伴隨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消費模式的改變也是線下零售業面臨的問題。百聯集團、大潤發等傳統零售巨頭都設立了電商部門,大力推廣官網購物,實體零售企業擁抱網際網路日成趨勢。
在商戶看來,鞋店顧客的流失主要原因是來自電商的衝擊。對此她的感受非常明顯:「現在很多顧客都是這樣,他想買鞋,從我店裡試好了鞋號,然後到網上去購買。」在安雨看來,網上銷售,沒有人員費用、租金費用、水電費用等,負擔很輕,價格優勢強,這讓實體店很難做。她曾經暗自調查過,自己經營的品牌童鞋網上售價每雙只有50多元,「可是北京總代給我們的批發價格就已經是60元一雙了,我賣90元,顧客肯定說貴。」其實就算是這樣標價,實體店也是不賺錢的。以利潤率33%計算,即便安雨現在把營業額做到2萬,利潤也不過是6600元,刨去店租就不夠人工。對此她與北京總代多次溝通,但一直無果。
百貨業真的被電商衝擊得難以生存了嗎?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實體店關店不完全因為電商衝擊,還有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稅費成本高企等,蠶食著本來就不高的利潤。
有業內人士則認為,百貨業的調整,是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百貨業仍然會存在,而且處於變動之中。今後體驗式購物,是中國零售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但不管是百貨賣場還是購物中心、城市廣場、奧特萊斯,這些零售業業態,只要是適應市場需求的,都是合理的。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連鎖百強報告統計顯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僅為4.3%,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百貨業態甚至出現了-0.7%的下降。
記者走訪多家百貨商店發現,傳統百貨的模式過於守舊、單一,他們在布局上依然是一樓化妝品、二樓女裝、三樓男裝、四樓童裝,頂多地下一層開個超市,很難吸引客流。
與傳統百貨業相比,場景化、體驗化的百貨商場更有人氣,兒童樂園、餐館、電影院、超市已經成為購物中心的標配。所謂場景化是指增設兒童體驗區域,如兒童樂園、翻斗樂、嬰兒游泳館、啤酒花園、主題樂園等。很多商場還經常與社區合作搞大型表演、比賽等娛樂活動,先把人氣吸引進來,然後再想辦法把他們轉化為消費者。
其次是體驗化,這裡更多指的是優質餐飲。緊鄰百盛太陽宮店的愛琴海購物中心,中午飯點時分各層滾梯上站的都是掛著胸牌的白領,他們都是直奔5樓美食中心的,那裡有大大小小十幾家餐館,還有大排檔,既適合商業宴請、朋友聚會,也適合個人解決工作餐問題。業內人士分析,這些用餐人群也是商超的潛在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