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中化與中國化工合併究竟是套路還是可能

中化與中國化工合併究竟是套路還是可能

2016-01-01 09:29:10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近日傳出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合併的消息,隨後化工新聞發言人表示這樣的事情並不真實。不免想到了恆大入萬科事件等等事件發展的模式,這究竟是不是同樣的婉轉發展方式也不能否定。

  據10月14日外媒曝出所謂的「獨家消息」,稱中化集團(中化)與中國化工集團(中國中化)或將合併,該消息在上周尾段引發國內資本市場及媒體的廣泛關注,並帶動相關上市公司股價當天盤中急漲,部分個股衝擊漲停。

  然而在消息被曝光後的上周末,也就是10月16日晚間,兩「化」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紛紛發布澄清公告對合併一事予以否認。

  那麼中化與中國化工合併究竟是套路還是有可能呢?

中化與中國化工合

  近兩年國際的化工行業走勢:全球化工行業的基調是走向強強聯合。

  根據2015年世界500強榜單,全球上榜化工企業共有7家,分別是來自於德國的巴斯夫(第76位)和拜耳(第178位);來自於中國的中化集團(第105位)和中國化工(第265位);來自於美國的陶氏化學(第169位)、杜邦(第324位);來自於日本的三菱化學(第361位)。

  美國最大的兩家化工企業——陶氏化學和杜邦已於2015年12月11日率先合併,這樁合併是全球化工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併購交易,合併之後的陶氏杜邦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其中,農業領域的收入將達190億美元,塑料和化工材料領域的收入將達51億美元,特殊產品領域的收入將達130億美元。而在市值上,陶氏杜邦公司將成為一家超過1200億美元的公司。

  與中國石油(7.360, 0.02, 0.27%)行業存在著「三桶油」類似,中國化工行業也有三大巨頭。中化集團成立於1950年,前身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化工於2004年5月9日正式掛牌運營,是由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等原化工部直屬企業重組而來。中國化學(6.110, 0.27, 4.62%)工程集團公司發端於原國家重工業部1953年成立的重工業設計院和建設公司,1984年以中國化學工程總公司名義註冊,2005年改為現名。

  根據2015年世界500強榜單,中化集團去年的總營收為806.35億美元,中國化工為418.13億美元,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尚未進入世界500強。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認為,作為農化領域的兩大巨頭,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在農藥、化肥、種子等業務領域都有較高的重合度,如果重組合併,將大幅減少同業競爭,從而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我國在農化領域形成更大、更強的市場份額和地位。

  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的相關報導表示,如果中國兩大化工企業最終成功合併,很可能將取代巴斯夫成為世界化工市場的領頭羊。彭博社和路透社的報導認為,推動打造化工、肥料行業巨頭計劃的正是中國政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在全球工業界不斷出現大規模兼併重組的情況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如果合併,目標就是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化與中國化工合併的可能性探討

  2016-2021年中國化工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分析認為,如果化工行業有央企合併重組的話,那指定是這兩家,而且可能性很大。在當下化工行業產能過剩、大宗商品低迷之際,如果兩家合併,則能減少同業競爭,優勢互補,進而可以打造成為更大、更強的化工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在2016年7月14日的新聞通氣會上曾表示:目前5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還有幾組重組工作正在醞釀之中,中央企業戶數在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目前中央企業數目為105家。

  還有相關報導披露稱,中國政府鼓勵央企合併,希望組建在全球業界排名第一至第三的企業,提出到2020年把現有的大型國有企業縮減至40家左右。

  從過往的鐵路車輛(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合併、核電(國家核電與中電投)、海運(中遠洋與中海運)、資源(武鋼與寶鋼)等領域央企合併重組的經驗來看,似乎也都經歷了從傳言到闢謠到確認合併重組的過程。「在武鋼和寶鋼合併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雙方曾通過上市公司多次澄清闢謠,最終還不是劇情大反轉?」前述受訪能源央企內部人士與記者交流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合併可能性問題時如是表示。

  其實,在寧高寧2015年12月5日告別中糧集團、空降中化集團之時,市場就已經在猜測中國農化行業「下一步走啥棋」了。外界注意到,中化集團已經於2015年10月成立國企改革領導小組,同時還成立由戰略規劃部牽頭的工作小組;當時的計劃是,2015年年底之前與國資委、發改委等相關部委密切溝通,進行指導意見和相關實施細則的研究工作,2016年初至年中形成中化集團深化國企改革整體方案(討論稿)。

  另外,寧高寧入主中化集團以後,國資委在2016年3月又對中化集團的董事會進行了密集調整。寧高寧被外界視為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整合協商的最重要推手,原因在於,在掌舵華潤時,利用收購整合在房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製藥、建材等多個領域「跑馬圈地」,使華潤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入主中糧以後,又延續此前的做法,在2005年至2015年十年時間發起大約50起併購,讓中糧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的巨無霸企業。在此期間,寧高寧被外界譽為「中國紅色摩根」。

  不過,前述能源央企內部人士提醒,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併購整合的功底同樣不容小覷,任建新1984年創立的中國化工重要前身之一——藍星化學清洗公司,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掌握了以國企脫困為突破口,併購了超過100家國有化工企業,這也是藍星能夠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化工材料龍頭企業的根本原因;中國化工於2004年5月在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任建新繼續擔任掌舵人,中國化工也就是在任建新以海外收購為主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的指導下,經過十多年時間的快速擴張,最終成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

  中化與中國化工合併機遇與挑戰

  從業務構成來看,中化集團涉足領域最廣,涵蓋能源、農業、化工、地產、金融等業務,中國化工則以化工品生產為主,目前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等為主的6大業務板塊。

  業內人士分析,中化集團優勢在能源業務,在這一領域,中化集團可與中國化工的優勢產業——基礎化工、化工新材料強強聯合,打造中國的化工「巨無霸」;中化集團在農業領域主要是化肥業務,仍以貿易見長,其他比如種子業務、農藥業務雖然在國內的細分市場存在較大領先優勢,但與國內最大、世界第六的農藥企業中國化工比較則稍顯遜色,如果最終合併雙方將在農業領域形成較大互補性,涵蓋化肥、種子、農藥、飼料等農業業務;在化工領域,中化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供應商之一,而中國化工是全球第三的橡塑機械製造商、全球第十五位的輪胎製造商,雙方在很多業務上互為上下游關係,如果合併成功,將呈現出很強的業務互補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近年以來中國化工不斷進行海外收購,導致資產負債率偏高。財報顯示,從2013年到2015年,中國化工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4.63%、81.47%、81.03%。資產負債率較高、債券負擔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化工長期償債能力,也影響了中國化工繼續進行債務融資的空間。

  雖然不能看到中化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狀況,但是其重要上市平台——中化股份從2013年到2015年的資產負債率為68.85%、69.81%、 71.56%。融資渠道暢通、在資金上抗風險能力較強是中化股份的重要優勢之一。2016年年中工作會議上,寧高寧也指出,中化集團的特點就是固定資產較多、折舊較多,但也有著很強的現金流,這為中化集團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在現金流、融資能力上的差異,或許將影響雙方在未來可能的整合中的主動權。

  最後,兩家公司究竟能否合併,這件事情最終還是要看國資委。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