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達16.1%,在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的同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更加堪憂。面對土壤污染的嚴峻局面,國家立法速度明顯加快。環保部除了在新《環境保護法》中增加了土壤修復的內容外,日前又公布了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徵求意見稿)》,《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的制定實施也被提上日程。土壤大範圍污染超標加上國家立法的推動,業內預計將催生萬億級土壤修復市場。然而多位專家卻表示,蛋糕雖大但不能盲目樂觀,受制於技術、資金、商業模式等多重壁壘,土壤修復產業想在短時間內做大並不現實
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
回顧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治土路線已然明確,任務依舊很艱巨。2016年5月31日「土十條」的發布,繪就了土壤防治藍圖,但土壤污染形成非一朝一夕,問題解決也非一日之功。「土十條」構建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總體框架,各項任務、措施有待進一步落實和實施,成效顯現尚需時日。
土壤環境質量是關係老百姓「吃」「住」安全的大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曾指出,「十三五」將協同推進土壤污染預防、風險管控、治理修復三大舉措,著力解決土壤污染威脅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兩大突出問題。他還指出,土壤污染防治不是全面的大治理工程,風險管控是第一位的。
2016年3月,環境保護部按照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深入強化環境要素管理的改革思路,成立了水、氣、土3個業務司。對於剛剛成立的土壤環境管理司,推動出台「土十條」無疑成為首要任務。
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經過三年多努力、數十次易其稿,順利完成「土十條」起草工作。特別是進入2016年,「土十條」制定工作進入快車道。
5月31日,「土十條」正式發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總體路線圖清晰展現出來。
全程參與「土十條」起草的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王夏暉認為,「土十條」及後續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地,將夯實我國土壤污染防治調查、立法、標準、監測、信息公開、責任落實等工作基礎,綜合提升我國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廣泛參與的土壤污染共治體系。
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尚不完善,不利於依法、科學、有效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年來,環境保護部高效推進土壤立法和多項相關規章和標準制定工作。
推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2016年,土壤環境立法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由全國人大環資委審議通過,2016年11月10日起向社會徵求意見。
王夏暉表示,資金投入不足和來源不穩定,一直是困擾土壤污染防治的一個「短板」,目前雖然中央財政設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但資金規模和使用方向的覆蓋範圍都有限。
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處長付莎介紹說,草案首先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加強財政投入,我們立足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解決土壤污染資金籌集問題。草案的一大亮點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對於政府組織的調查,包括制訂標準、科研等常規性工作,希望能夠通過財政資金解決。對於歷史遺留的問題,沒有辦法找到污染責任人的土壤污染場地和地塊,可以通過基金方式解決。
據2016-2021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介紹,草案包括了預防和保護、管控和修復、經濟措施、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土壤污染防治基本管理制度,很全面。
據付莎介紹,根據不同管理方式和特點,草案把土地分設為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兩類。對於農用地,按照污染程度和相關技術標準,對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的地塊分別採取不同措施。對於建設用地,設計了土壤風險管控和修復對照名錄製度。
起草制定部門規章。目前我國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對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構成安全隱患,急需加強農用地土壤環境的監督管理,制定相關部門規章,有利於防控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防止造成污染危害。環境保護部起草了《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2016年11月開始向社會徵求意見。
「《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的制定,有利於推動污染地塊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和土壤修復產業及市場的健康發展。」專家認為。
加快突破標準瓶頸。為儘快解決土壤環境標準體系不健全問題,目前,環境保護部正推進《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指導值》制修訂工作,已3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