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業機械化滲入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融入農業產業鏈條的廣泛領域。不過,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結構、供給側結構和管理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農業機械化工作的對象、內容、領域等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1月16日,農業部在京召開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預計2016年農機總動力達11.44億千瓦,同比增長2.4%。大中拖、聯合收穫機、插秧機、烘乾機保有量增幅分別達到7.4%、8.2%、6.0%、19.5%,裝備結構持續優化。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超過65%,同比提高約2個百分點。
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加快「機器換人」,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會議認為,必須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農機農藝融合,更加注重農業機械化與適度規模經營融合,更加注重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加快培育農業機械化發展新動能,展現農業機械化在穩產能調結構、降成本增效益、添綠色可持續等方面的新作用。
日前,農業部曾印發《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李偉國接受媒體採訪表示,經過「十二五」的努力,全國農機總動力連續邁上10億和11億千瓦兩個台階,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人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農業機械化進入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快速邁進的時期。
李偉國認為,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各方面專家學者均認為,農業機械化支撐農業發展的功能作用將越來越強,領域將越來越寬,環境將越來越有利。綜合判斷,「十三五」農業機械化發展持續穩定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李偉國表示,對於農業機械化,「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加快發展,推進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將「農業機械化」列入農業現代化重大工程。《中國製造2025》將農機裝備列為重要領域,制定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對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作出全面部署。「智能農機裝備」納入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機耕道、機具存放設施和農機科研條件、安全保障設施建設,以及農機大戶與農機合作社帶頭人培訓等列入了國家相關規劃,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
但是,從總體上看,李偉國提到,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存在諸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如產業、地區間機械化發展差距大,農機裝備技術有效供給不夠,農機經營服務的質量效益有待提升等,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農業建設目標要求,向全程、全面發展提檔,向高質、高效轉型升級。
對於《規劃》不再將農機總動力列為主要指標,李偉國解釋稱,主要是考慮「十二五」末期我國畝均農機動力已達到0.55千瓦,高出農業已開發國家不少。在這種情況下,需更加注重用好存量,調整好結構,更加注重支持引導適應綠色發展需要的機具加快增長,引導和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和效益。
他認為,不將農機總動力列為規劃指標,不等於不發展,而是要適度發展、綠色發展、高效發展,注重補齊薄弱環節短板,充分考慮機具保有量增長的協調性,引導全系統不僅注重量的增長,更應注重質的提高,高質量地實現「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