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改革成為今年經濟工作重點,而農業機械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議題。隨著《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印發,並提出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任務,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農機行業或將迎來發展機遇。
2月5日,農業部印發《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就六大重點任務提出具體要求,並將任務落實到相關部門。
意見提出,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啟動實施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在條件成熟地區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機器換人」,推出一批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強化農機、農藝、信息化技術融合,努力突破主要作物機械化作業瓶頸,推進農機化技術集成應用。大力推進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全國深松面積達到1.5億畝以上。積極開展「鐮刀彎」地區玉米青貯、玉米籽粒收穫、牧草收穫、馬鈴薯收穫機械化示範推廣,加強適宜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的農機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開展植保無人飛機推廣示範。創建100個「平安農機」示範縣(農機化司牽頭)。
1、優化區域布局
文件指出,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飼料作物將擴大種植面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除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農產品(11.830, 0.18, 1.55%)的種、收等機械化率較高外,其他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等機械化率較低,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優化與擴大種植面積,將帶來相關農機的投放,包括青飼料收割機、打捆機等。
同時,要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並在此基礎上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積極發展大農業模式,將拉動農業機械化率提升。農業部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為65%。根據相關規劃,2020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左右,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並穩定在80%以上,市場空間較大。
此外,土地改革是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推動力,隨著土地流轉加速,農村合作社、種糧大戶的比例將逐漸增高,在規模經營情況下,大型農機操作需求將進一步提高。
2、進口替代空間大
此文件透露出的綠色導向值得關注,強調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將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文件指出,加快研發適宜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的農機裝備,提升農機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能力等。
2017年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指出,要強化綠色生態導向,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力度,對深松整地、高效施肥、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等綠色高效機具實行敞開補貼。《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提出,2020年農機裝備關鍵零部件自給率達到50%左右,在重點主機產品、關鍵零部件領域分別形成2-3個知名品牌。
報告大廳《2017-2022年中國農業機械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分析認為:農業機械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頭戲。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還不夠高,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尚存較大差距。高人力成本、高土地成本、低農業機械化率,帶來農產品價格倒掛。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成為趨勢。此次《意見》提出推進農業機械化無疑正是在響應這一趨勢的要求。根據日前發布的農機裝備發展方案,至2025年我國農機化率要達到75%。整體來看,農機裝備仍有增長空間,植保無人機等細分領域成長性更高;未來具有技術優勢及高端農機製造能力的龍頭企業,將受益於行業增長及市場集中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