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綠色生態食材走出深山 供不應求

綠色生態食材走出深山 供不應求

2017-01-01 11:23:11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這幾年來,地處在偏僻地區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廣西省三江侗族自治縣,一邊積極的鼓勵指引農民堅持傳統的農耕方式,生成綠色的食材,另一邊做好生態農產品和高端消費人群的對接,昔日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綠色食材逐漸成為俏銷品,而且還供不應求,也探索出偏遠山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路。     

  「魚稻共生」傳統農耕生產綠色食材

  人勤春來早。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程村鄉大樹村夏村屯,還沒過完正月十五,村民們就開始修整魚坑魚溝、耙田、灌水。準備工作完畢後,縣水產畜牧局工作人員來到這裡,給村民們發放魚苗。等到稻穀收穫的季節,村民們就可以同時收穫肥美的鯉魚。「這是我們這裡的特色『禾花魚』,在水田裡與禾苗一起長大,肉質鮮美,在田邊銷售價格每公斤40多元,如果運到縣城賣,每公斤近60元。」村民唐剛得領到魚苗後喜滋滋地說。

  當地許多村寨養殖禾花魚歷史悠久,從山間密林中汩汩流出的清泉流入梯田,餵養出鮮嫩肥美的鯉魚。但長期以來,由於管理不到位、缺少魚苗等原因,稻魚養殖局限於自給自足,沒有形成產業優勢。

  從2013年開始,三江縣積極鼓勵農民傳承傳統農耕模式,實施種稻養魚整鄉推進示範工程,通過打造「高山稻魚」品牌,推動生態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政府幫助做好保水設施之前,稻魚產量很低,現在產量則達到每畝40公斤~50公斤。」大樹村黨總支書記唐新光告訴記者,示範養殖戶每畝稻田可以增收近1000元。

綠色生態食材走出深山 供不應求

  唐新光說:「養魚的稻田裡,稻穀基本不打農藥、施化肥,主要採用誘蟲燈滅蟲,用沼氣水肥田,農民逐步恢復了傳統農耕習俗。」

  每公斤20多元的「再生稻」

  供不應求

  三江高海拔山區農民有收割稻穀之後留再生稻的習慣,由於再生稻成熟季節時值深秋,晝夜溫差大使得稻米口感極佳。「再生稻是在割完稻穀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出來的,出穗時已過霜降,低溫霜凍殺死了害蟲,所以再生稻不用任何農藥,稻米品質很好。」三江縣水產畜牧局局長楊有君說。

  從2014年開始,三江縣積極引導農民在收割中稻之後留再生稻,並由供銷社保價收購。2015年三江產出5萬公斤再生稻米,很快銷售一空。2016年產出25萬公斤,不到兩個月就售罄。「再生稻米每公斤20多元,經過大力推介,很受歡迎。」三江縣供銷社理事會副主任梁永傑說。在收穫季節,供銷社派員到田間保價收購濕谷,再統一烘乾、剝殼、包裝,統一銷售。「再生稻平均每畝可以收穫300公斤,供銷社收購濕谷每公斤3.6元,由於價格高,算下來每畝可以增收1000多元,比一季中稻的收入還多。」夏村屯村民莫仁平說。

  綠色生態優勢讓山鄉農產品「火」了

  「僅稻田養魚和再生稻這兩項,農民每畝就可以增收2000元,之前丟荒的田也重新種了起來,一部分外出打工的農民開始回鄉種田。」三江縣水產畜牧局副局長莫善康說。去年三江稻田養魚面積達到7萬畝,再生稻面積超過1萬畝,今年將引導農民擴大再生稻面積。

  「魚稻共生」產生了「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貴」的效果。經檢測,「三江稻田鯉魚」屬於「富硒」產品,不久前還被農業部確定為地理標誌產品。

  三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當地開展「結對一個貧困村、健康食材伴一生」行動,努力擴大銷售渠道,用綠色食材助力精準扶貧。

  目前,產自深山侗寨的稻米、魚、紅薯、韭菜、土雞、土豬、雞蛋等生態農產品,通過訂單源源不斷銷往城市。三江縣委書記袁東升說,此舉讓城市裡需要綠色生態農產品的人得到了「魚」(生態健康食材),農村待脫貧致富的人找到了「漁」(脫貧致富的根本辦法)。

       總體來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只是簡單的解決溫飽問題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現在更多的人開始向講究優質安全轉變,過去講規模和產量,山區農耕劣勢突出,現在反過來了,沒有工業污染源、擁有青山綠水和堅守農耕的山區優勢明顯。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