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西方機構評論「中國製造」 擔憂中國製造崛起

西方機構評論「中國製造」 擔憂中國製造崛起

2017-01-01 09:34:30報告大廳(www.bptrips.com) 字號:T| T

  《中國製造2025》是一項政府制定的重大產業政策,近日,有幾家西方機構對這一政策的發布做相關報告引致多方關注和不少爭論。其中,歐洲一家商業機構稱,《中國製造2025》號召為十個行業提供巨大政府支持的做法會將國外競爭者擠出中國市場。另外一家德國智庫評論認為,中國發展製造業的目的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獲得前沿技術,促成大規模技術轉讓,中國是想控制全球供應鏈和生產網絡中利潤最高的部分。

西方機構評論「中國製造」 擔憂中國製造崛起

  上述評論反映出西方媒體對中國製造業崛起後市場格局變化的擔憂。面對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再加上對自身市場的考慮,這種擔憂在所難免、可以理解。

  但這些評論對《中國製造2025》的最大誤讀,是將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與市場的決定作用對立起來。作為一項重大的產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的制定和實施確實離不開政府參與,畢竟在引導、實現差異化發展格局等方面,政府的頂層設計不可或缺。而且,任何一個國家的重大經濟產業政策都離不開政府的作用,這本身就是國際通行做法。比如,美國實施先進位造業戰略、新一屆政府極力促進位造業回歸、美國歷史上的經濟振興戰略,處處都有政府的影子。德國的「工業4.0」、歐盟的工業復興戰略,也無一不是遵循著這種路徑。

  實際上,在政府引導的同時,《中國製造2025》一直堅持也更加強調市場的決定作用。《中國製造2025》強調,政府的「手」主要在政策引導、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公平競爭環境營建等方面發揮作用。這並非是對市場作用的否定,恰恰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這隻「手」的決定作用,是為了預防和糾正單純市場作用的偏差。同時,這些政策引導,不僅面向國有企業、國內企業,也面向其他性質的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實際上,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外資企業恰恰是受益最大的市場主體之一。即使是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的過程中,中國也與西方許多國家,比如德國等,建立了合作機制,共同發展謀求雙贏。

  西方評論《中國製造2025》,表現其擔憂是對中國政策的誤讀和誇大。某些機構說中國發展製造業是要獲得西方的前沿技術、促成大規模技術轉讓,從而控制價值鏈高端,這更是一種過度擔憂甚至是無端指責。世界各國無不把發展高新技術作為本國工業發展的重點,中國製造業因為高新技術缺乏,雖然號稱「世界工廠」,但很多行業只能居於代工製造的低價值環節,這本就是國際分工的不均衡。尤其是有些國家利用出口管制、貿易禁運等措施,在高新技術上人為建立壁壘,這更需要中國製造業加強高新技術自主化,以此滿足中國基本的經濟發展、民生需求和國防安全。跨國企業之間的技術轉讓或合作更是市場行為,有來有往,何談政府強制。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