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無人超市火爆,開業四天,天天爆滿!不少人頂著高溫排長隊一睹真容。如今,人工智慧技術滲透到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從無人汽車,到無人機送貨,再到無人超市,顛覆的呼聲因此高漲。「淘咖啡」是阿里巴巴首次公開亮相的無人零售店。是一家2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位於杭州國際博覽中心三樓,可同時容納約50人購物。
據台灣媒體報導,由於沒有人工成本,無人超市的成本支出大約只有傳統超市的1/4,店主只需補貨。專家估算,平均1個人可以管理10家這種無人超市。以1位補貨員1個月薪資約台幣2.5萬元(約合人民幣5500元)來算,相當於一家店人工成本只有2500元台幣(約合人民幣550元)。
最近亮相的阿里巴巴無人超市「淘咖啡」,更像是無人超市的一次試水。據悉,第一次進入「淘咖啡」時,打開「手機淘寶」,掃一掃店門口的二維碼,獲得一張電子入場券。通過閘機時掃這張電子入場券,進入店內之後就可以購物了,進到裡面全程不用再掏手機,出門時需要使用手機支付。在模式上,阿里巴巴的無人超市與國外的無人超市模式相似。
其實,無人超市的出現,並不只是最近的事。2016年初,瑞典就出現了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門,且手機綁定信用卡支付的無人便利店Nraffr。這幾天刷屏的杭州無人超市,採用的是視覺傳感器、壓力傳感器以及物聯網支付等技術。其中關鍵就在於為每件商品添加了RFID標籤(俗稱電子標籤),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目前在一些圖書館和線下商店的磁扣中,也會用到類似的技術。可以說,這是一種相對成熟且廉價的解決方案。
前阿里巴巴無人超市「淘咖啡」使用的是一種相對成熟,且成本比較廉價的技術。無人超市的關鍵就在於為每件商品添加了RFID(俗稱電子標籤)標籤,然後藉助視覺傳感器、壓力傳感器以及物聯網支付等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進行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完成商品銷售。
從商業角度上看,無人超市瞄準的應該是節省人力、提高購物體驗,以及可以大規模複製、規模化的目標。比如,日本推出的無人便利店計劃,就是因為日本的人力成本實在太高了。中國的零售行業,未來也勢必面臨同樣的問題。
但從服務的角度來看,零售店的營收,是否只需考慮人力成本單一因素?恐怕不是。某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就以7-11為例做了一個成本分析。7-11是全世界最大的便利店,但它的人工成本只占整個營收的1.8%,即使加上租金,也不到5%。而要不影響用戶體驗,無人超市所採用的技術、管理方面的成本其實非常高。除非進行大規模的複製、使用,否則降成本很難。另外,無人店對人流量、用戶人群以及產品結構都有一定的要求,這些都構成了無人超市的門檻。
線下消費在新技術的促進下,不斷湧現出新的商業模式與商業場景,但這種無人超市是否會成為新趨勢,是否會代替傳統的零售模式,則有待時間檢驗。不過,在這個智能時代,或許一切都充滿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