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2.4億。然而,短視頻火爆的背後也存在內容低俗等問題。加強監管和治理才能促進更多的優質短視頻「唱主角」。從圍觀到參與,短視頻不僅吸引了一大批觀眾,更集聚起了眾多「表演者」。
近五成受訪者每天會花費半小時以上觀看短視頻。有些受訪者表示,在消磨時間的同時,也能學到不少生活妙招。「我比較喜歡介紹生活技巧的短視頻,比如教做飯、縫衣服、拍照等。」家住北京的小郭告訴記者,「有些介紹烹飪和拍照技巧的短視頻簡單易學,看得多了,平台會持續推薦類似內容。」
「短視頻能『火』,主要是供需兩端雙重作用的結果。」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說,「在需求端,短視頻滿足了信息碎片化時代用戶的視聽需求;在供給端,不少短視頻平台依據算法推薦給用戶喜好的內容,並調動其拍攝、上傳的積極性,從而豐富了平台內容。」
從圍觀到參與,短視頻不僅吸引了一大批觀眾,更集聚起了眾多「表演者」。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小洛,至今已在某短視頻平台發布了84條作品,既有近期熱門的手指舞,也有搞怪幽默的配音獨白,「發現有趣的短視頻,我就會模仿著拍一段,我也樂於看到別人點讚。」
2018-2023年中國視頻伺服器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調查顯示,超六成受訪者在網上發布過自製的短視頻,其中近20%受訪者「發布過很多」。「短視頻平台以20—30歲的年輕人為主要用戶。這一群體個性鮮明、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教授付曉光分析說,一些短視頻在內容上可複製性和可參與性高,易於吸引用戶參與,助推更廣泛的傳播。
2017年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2.4億,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達3.53億。高流量和高人氣意味著可觀的盈利前景。有業內人士指出,短視頻平台盈利主要來自信息流廣告、直播打賞等。短視頻不僅捧火了平台,也為用戶提供了「內容變現」的機會,吸引著廣告商的目光。
事實上,「短視頻+電商」之路走得也並不容易。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購買轉化率低是痛點。首先,用戶一旦跳轉至電商平台,因為電商強大的比價比店能力,用戶很有可能放棄購買原定商品。其次,短視頻主播缺乏知名度高的人格化IP和明確的品牌定位,無法形成效應。
業內人士則認為,短視頻和電子商務本就是天然的兩個行業,因此,很難斷定短視頻平台的用戶是不是有購買需求的用戶。其次,一旦提高轉化,可能影響用戶體驗,捨本逐末。此外,在觀看視頻的同時進行電子商務的宣傳,在技術上如何更好地實現,有無突破都是問題。這些因素制約了短視頻電子商務的發展。
「從『短視頻+電商』模式的發展歷程來看,我認為這種模式目前仍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而從觀察到的一些數據來看,購買轉化率還是不錯的。」王會娥表示,隨著模式的發展成熟,未來可能會面臨購買轉化率低的問題。此外,目前也出現了一些短視頻電商的創業企業,這種企業所面臨的痛點和相對成熟的電商玩家所面臨的痛點,是有所差別的。
如今的短視頻市場,抖音強勢崛起,騰訊、百度、阿里等巨頭進場攪局,競爭日益白熱化。如何探索出穩固可靠的變現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有專家認為,電商平台流量獲取成本的持續走高,同時伴隨著網際網路信息量的急速爆發,用戶注意點在多個碎片化入口中分散,對用戶注意力的爭奪成為重點,電商平台內容生態的完善與否,成為決定平台是否具備吸引年輕購物群體的重要競爭力。
「從平台來看,它的核心競爭力是平台架構和用人體系。內容、渠道、平台、人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丁道師說道。
他建議,應構建健康的商業模式,以持續提供健康內容,吸引消費者和商戶。「目前來看,短視頻領域有四種可行的商業模式,分別是廣告營銷、遊戲、電子商務和付費訂閱。任何一種模式或是幾種模式搭配發揮好的話,整個生態就能良好地自我造血,自然實現健康發展。」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於「短視頻+電商」模式,商品供應側仍然是它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看商品供應端的話,核心競爭力還是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能力和精準的分發能力。
她認為,「短視頻+電商」模式使短視頻的內容中承載了購買商品的因素,所以就要求優質內容具備一定的場景化,為用戶創造價值。場景化即優質內容要和相應商品結合,且此種結合要讓消費者沒有違和感和刻意感,讓用戶在瀏覽短視頻的過程中無意發現好的物品,然後勾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此外,內容的分發能力非常考驗「短視頻+電商」領域的玩家,要將優質內容觸達到正確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