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當前土地出讓金總體仍處於歷史高位,但從近期多家房地產研究機構發布的土地市場報告可以明顯發現,雖然土地供應數量明顯增加,可土地市場卻已開啟降溫「開關」。
2018年10月份,受其檢測的300個城市中,雖然共推出土地2628宗,環比增加11%,但實際成交土地卻只有1845宗。其中,住宅類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綜合性用地)共成交588宗,環比減少16%,同比減少38%;從土地出讓金來看,10月份土地出讓金總額為2869億元,環比減少9%,同比減少28%。
「臨近年底,土地市場供應加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地在全力保證年度土地供應目標的完成。」昨日,分析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受市場層面影響,各地土地供應目標完成度差異較為明顯,導致部分城市土地供應集中在年底釋放。從全年土地成交數據來看,受房企拿地謹慎度提高、房企銷售走弱致現金回流慢、資金鍊緊張等因素影響,土地市場已出現降溫明顯,尤其是土地流拍現象更是時有發生。
10月份,一二線城市住宅土地的流標數量就以達到44宗,年內合計流標更是高達259宗,同比上漲176%。業內人士分析稱,從2018年土地市場流標數量的增多,可以切實感受到「地王」地塊的銷聲匿跡,而這作用在土地市場的直接表現就是「麵粉降價」、樓市降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限價因素影響,導致房企對於未來的房產上市交易價格持有更為保守的預期;另一方面,在樓市調控不斷從嚴且不放鬆的背景下,也讓房企對於未來樓市走勢不抱有樂觀態度;再者,雖然上半年央行向市場投放了更多的資金流動性,但對於房企來說,融資難依然是擺在面前暫未緩解的問題。資金壓力的驟增也是房企拿地更趨謹慎的關鍵因素之一。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當期土地市場熱度偏低的背景下,更加有利於整治閒置土地的推進工作。而對於時有發生的土地流拍現象,該分析人士預計,在市場和企業關於地價的「磨合期」度過後,土地掛牌價格應當會更加符合企業預期,流拍現象同樣有望趨緩。
從土地出讓金來看,10月,40個典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為1483.7億元,環比減少15.6%,同比減少27.9%。2018年1-10月,40個典型城市土地出讓金累計收入為18019億元,同比減少0.5%,這是2016年初以來首次同比轉負。
業內人士看來,土地市場的整體降溫與房企的資金面有密切聯繫。其認為,隨著融資渠道收緊,房企將把目光聚焦於其自有資金的充裕度上。受目前銷售終端影響,且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競配建等成為土地市場的普遍要求,房企在拿地方面 「精打細算」在所難免。
此前,融創、碧桂園、恆大等行業龍頭均表示將放緩投資節奏,而房企在地塊選擇上的貨比三家,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土地價格的下降。
據統計,百強榜單中有近三成房企10月份未曾拿地,且top30以後的房企拿地銷售比下降力度較大,低於行業平均。2015年、2016年時,二十餘家房企針鋒相對、輪番加價的「土拍盛會」或難以再現。
數據顯示,10月,40個典型城市整體土地成交均價為4323元/平方米,環比下跌0.2%,同比下跌23.7%;土地成交溢價率13.1%,與9月相比下降2%,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9.5%。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幾個月40城土地成交溢價率將會繼續下滑至10%附近再企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