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在製造業中所占比重較少但卻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領域。刀具的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生產.銷售、服務的方式豐富多彩。伴隨著中國製造業的騰飛,刀具市場也上演了一場令人眼花緣亂的變革。
國內刀具行業面臨的狀態是刀具行業起步晚,先進的數控刀具僅僅是隨著近年來數控工具機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數控刀具產品發展速度緩慢,基礎比較薄弱,競爭力不高。
企業信息化道路閉塞
21世紀是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時代,企業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將成為衡量企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網絡化、信息化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辦公效率、節約辦公經費、加快反應速度,還可以提供市場信息、輔助企業判斷、打造企業品牌。更多行業資訊可查詢刀具市場分析報告。
同時,是否看重、懂得藉助媒體宣傳自己也是中外刀具企業差異化的現象之一。每次在重大展覽會前後或期間,一些國際知名企業都會藉助行業媒體來為自己的企業品牌或新產品做宣傳,企業負責人欣然接受並高度重視媒體記者的採訪,但部分中國企業可能因為「害羞」或者有所顧忌而不願接受媒體的採訪和報導,最終錯過了宣傳產品和企業的「免費」良機。
資源浪費嚴重
有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生產高速鋼約8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40%,但是由於沒有準確掌握市場供求信息,使得生產的高速鋼刀具大量過剩,不得不以低價銷售,導致大量刀具生產企業效益低下,還嚴重浪費了大量寶貴的鎢、鉬等稀有資源。同樣,中國年產硬質合金1.65萬噸,也占全球總產量的40%左右。但是,硬質合金製品中附加值最高的切削刀片產量只有3千餘噸,僅占20%。從而,一方面造成國內急需的硬質合金刀具供應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寶貴的硬質合金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8萬噸高速鋼和1.65萬噸的硬質合金,最終生產出來的切削刀具的銷售總量卻只占到全球總量的15%,這也充分地折射出了行業發展的粗放程度和資源浪費的嚴重性。
行業人士一致認為,伴隨著中國經濟近30年的高速發展,製造業必將變得更加強大,市場空間將會跟歐美市場一樣廣闊,所以說,中國企業應該從長遠利益為出發點,有條不紊地修煉內功,尋求突破,早日做大做強,最終「近水樓台先得月」。
派系之爭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提高服務來增加產品附加值勢在必行。長久浸淫於刀具行業的人都會很謙虛地順口說出這樣的話——「小產品成就大事業」。的確,在整個金屬加工過程中,刀具本身的成本僅占3%左右。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產品,卻有著巨大的市場份額。
盤點下來,圍繞中國刀具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市場上活躍著的國外刀具傳統上分為山特系、IMC系、美國系、歐洲系、日本系五大系,他們在中國市場上與國產刀具進行著兵不血刃的戰爭。
五大派系中,山特維克集團旗下包括可樂滿、瓦爾特、山高、萬奈特、Safety、多馬等。
雖然山特系是全球刀具市場的領頭羊,但肯納、三菱、IMC都是「第二把交椅的有力競爭者」。2012年4月2日,IMC執行長JacobHarpaz在特固克第二工廠開幕活動的演講中說道:「IMC集團在世界上是金屬切割第二大刀具製造商公司,因此在很多領域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對全球業內頭把交椅的覬覦之心溢於言表。
而美國系主要以肯納為代表。2011年,肯納金屬公司得到大約24億美元報酬,其中來自北美以外地區的收入超過50%。當然,美國系刀具還有STELLRAM、MILLSTAR、美福M.A.Ford、SGS、GARR、STAR等刀具品牌。
日本系包括三菱、京瓷、住友、泰珂洛、歐士機、黛傑、不二越、日立等。和工具機整機一樣,日系刀具的性價比在中國很有優勢。
上述刀具品牌[1] 各有不同的特點,呈現出百花齊放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