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縫製機械工業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初,興起於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行業基本完成了由傳統日用機械製造向融合光、機、電、IT及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的機電一體化高新產業轉型升級的歷程。當前,隨著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行業產品技術創新再掀高潮,基於各類新理念、融合了各種新技術的新功能產品越來越多,產品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性能也越來越完善。牢牢樹立起了世界縫製機械製造中心的鞏固地位。
工業機轉型升級
我國的工業縫製機械是在家用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我國服裝、箱包等行業快速發展,成衣供應量迅速擴大,價格大幅下降,導致家用機需求迅速減少,工業縫紉機需求大幅上升。骨幹縫機企業紛紛轉產工業機,由此正式拉開了行業產品工業化的大調整、大轉型的序幕。
我國工業縫製機械的原始產品技術主要來源於國外技術的引進、消化及吸收,以此為契機,行業結合自身前期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的研製基礎,通過集成創新及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逐步確立了自身的產品技術體系。具體到各類產品,其發展歷程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引進消化、工業化轉型升級及信息化創新升級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引進、消化、吸收,開創工業機國產化時代。
該階段主要以各地國有企業引進各類縫製技術、開展技術合作為主。上世紀整個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國縫製機械行業迎來了首次產業轉型升級的大發展,行業主流產品從家用機迅速向工業縫紉機轉型。行業原有的中低速工業縫製機械產品,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合作而逐步踏上了向高速化的升級之路。
截止到90年代初,行業通過技術及設備引進吸收,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產品和技術體系。各類工業縫紉機中,高速平縫機領域形成了以標準公司生產的GC6-1型、華南公司生產的GC28-1型,上工生產的GC15-1型、上海江灣廠生產的SJJ-111型為代表的產品系列;高速包縫機方面形成了以上海縫紉機四廠GN6、GN7系列為代表的產品系列;此外,其他類型的工業縫紉機也開始嶄露頭角,如華南廠研製的GC0301型雙針縫紉機、GL2101-1型筒式暗縫機、CF31001型圓頭鎖眼機,天工生產的GK17、GK18系列繃縫機,標準菀坪生產的GC6-5型中厚料平縫機,上海黎明服裝機械廠開發的「凱固」牌圓頭鎖眼機,瑞安封包機廠的GK9系列封包機,常熟工業縫紉機廠的 GK15系列封包機等100多種產品。
第二階段,工業化轉型升級,機電一體化產品嶄露頭角。
上世紀末的最後10年,隨著國際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國內投資環境的進一步開放,以及10多年來通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及改造打下的良好產業基礎,我國縫製機械行業逐漸成為國際縫製機械製造業首選的產業轉移對象,日本等國際縫製設備廠商加大了對我國技術及資本的輸出。
與此同時,經過10多年的資本及技術的原始積累,民營縫製機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並逐漸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縫製機械行業在產品技術繼續升級的同時也逐漸開始了產業結構的轉型。
經過90年代的高速發展,我國縫製機械行業徹底完成了由家用縫紉機向工業縫紉機的歷史轉變,同時產品整體已向高速化方向發展,機電一體化產品也嶄露頭角。根據中國縫製機械協會「十五」末統計和調研資料顯示,截至到2000年初,我國已形成獨立的縫製機械開發體系、產品體系及生產銷售體系。
第三階段,信息化創新升級,眾多產品領先國際。
進入新世紀,在成功完成了行業自身轉型升級及承接國際縫機行業產業轉移之後,我國作為世界縫製機械製造中心的地位愈來愈鞏固,行業也進入發展新階段。IT及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應用,以及服裝等下游用戶在產品性能和功能方面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使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猶如一塊處女地,吸引著眾多國內外專業機構及行業骨幹企業對其進行機電一體化改造升級。
在電控產品成功開發的基礎上,2000年以來,行業機電一體化新產品層出不窮,不斷升級。
在平縫機方面,產品主要經歷了從伺服(電機下掛分體式)、直驅式及直驅一體式三個階段。其中直驅一體式自動平縫機系行業首創,截止到2013年末,該機型已占國內電控平縫機總量的45%,日本重機、兄弟等公司目前也都借鑑了該機型的創新思路,設計製造出各自的直驅一體式自動平縫機種。
在常規平縫機自動化升級的同時,行業厚料、雙針類特殊用途類平縫設備也隨之進行著伺服化改造。
在包縫機、繃縫方面,產品在繼續保持高速化發展方向的同時,主流產品紛紛實現了伺服化升級。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包繃縫直驅型伺服控制系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的又一項重大創新,截至目前,世界範圍內尚無同類產品。另外富山HX6814T系列直驅帶自動切線包縫機、傑克788E、798E全自動高速包縫機、8569E系列自動感應繃縫機等產品創造性地引入了光電感應技術,使機器在縫紉自動化和縫紉效率提升方面再次獲得了巨大提升。
在特種縫紉設備方面,上世紀末,行業在特種縫紉設備開發方面已累計了一定的經驗,進入新世紀後,各企業均加大了對特種縫紉設備的開發,2002~2004年,行業形成了特種縫紉機研製的小高潮,行業短時間內湧現出大量特種縫製設備。但囿於當時整個行業研發製造水平和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上述許多產品的研製僅停留在樣機階段,未能真正實現產業化。2004之後,部分企業調整了產品研製策略,嘗試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產品創新和突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十二五」以來,隨著社會熟練勞動力資源的逐漸緊缺,以智能、高效為特徵的縫製單元成為行業產品發展的主要方向。
相比縫紉機產品創新升級的一波三折,一直依靠自主創新開拓發展的我國刺繡機行業,在進入新世紀後,在大豪公司的引領下,產品升級步伐顯得一馬平川。在大豪公司的帶領下,我國刺繡機領域飛速發展,產品品質和性能不斷提升,刺繡速度由700轉/分上升至1500轉/分,單台設備機頭數破百,刺繡設備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總量急劇上升,刺繡行業一躍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機電一體化行業。
2000年以來,在非縫紉機領域,我國縫製機械行業也有上佳的表現,產品同樣在不斷轉型升級。2002年,威士公司成功研製出AZT-G35型蒸燙機,系當時西服熨燙設備中最具模擬人性化的高檔蒸燙機,智能化程度高,各項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之後該公司陸續開發出多款立體熨燙設備如ADT- B138B襯衫立體燙機等,逐步確立了行業在服裝後道整理設備領域國際領先地位。
在縫前設備方面,2007年,上海高鳥公司(和鷹公司前身)TAC-2011N全自動高層裁剪系統順利下線,該設備裁剪厚度達到了11cm,世界領先;近年來,和鷹公司在3D人體測量,智能裁剪方面也不斷取得突破,使行業在世界自動裁剪系統生產技術領域中牢牢占據了一席之地。
家用機脫胎換骨
雖然工業機的興起在一定時間內帶來了家用機產量的下降和大批企業的轉產,但中國縫製機械行業始終保持著家用機製造大國的地位,且不斷提升產品技術水平。
據縫紉機行業分析及技術研究報告分析,上世紀80年代初,家用縫紉機即開始朝多功能、電子化方向發展。1982年4月,上海縫紉機二廠試製成功JH14-1型家用多功能縫紉機。翌年,天津縫紉機廠、廣州縫紉機工業公司相繼開發出JH16-1型家用多功能縫紉機(含8種花型圖案、可鎖眼、釘扣、包縫等多種功能)、JH7-3型多功能縫紉機(電動、可人工控制擺針寬度、可刺繡)。以上述機型為代表的我國家用縫紉機行業由此開始了由普通型向多功能型的整體轉型。
伴隨著家用機多功能化的發展,產品電子化升級進程也同步進行。1980年我國首台電腦家用縫紉機在上海市縫紉機研究所誕生;1986年,協昌縫紉機廠引進義大利南奇公司E、V系列電子多功能家用機產品技術,在此基礎上成功開發出JG系列電子多功能家用縫紉機;翌年,華南縫紉機公司與日本勝家公司合資組建「華南勝家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89年成功完成290系列輕合金多功能家用機的研發和產業化,我國多功能家用縫紉機從此邁入了電子化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民營企業開始涉足家用多功能縫紉機領域,家用縫紉機進入了新的發展歷程。
進入新世紀後,計算機數控技術在家用縫紉機領域得到了有效的應用,產品的功能、性能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家用縫紉機逐漸進入機電一體化的全新發展階段,飛躍公司相繼於2001年及2004年推出了微機程序控制多功能家用縫紉機及國內獨創的家用電腦繡花機,使家用縫紉機的產品種類及技術上實現了質的飛躍。
2005年至今,家用縫紉機與網絡化技術與智能控制技術有效融合,功能更趨多樣化,操作更趨簡便化。飛躍、上工等企業紛紛研製出各類面向網絡功能,且融縫紉、刺繡於一體的新型產品。此外,家用機在外觀設計上也愈來愈時尚,各種造型獨特的縫製機械,傳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