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貨代行業現狀分析,中國報告大廳了解到: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發展歷史,與世界各國的情況大同小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由外運獨家代理變為多家經營,經濟成分由全民所有制,發展為中外合資、外商獨資、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等所有制形式。體制改革,中外運系統和外貿專業公司的報運科,受到了衝擊和鍛鍊,市場經濟競爭之特徵,日益明顯。以下是對中國貨代行業現狀分析:
國際貨代企業數目增長迅速
據相關部門統計,截止2005年底,我國經商務部批准的國際貨代企業已達6000多家,掛靠在這些正規貨代企業的二代、三代,保守估計實際數量應該有3萬家,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其中,國有國際貨代企業占了近70%,外商投資國際貨代企業占了近30%.沿海地區國際貨代企業占了70%,內陸地區國際貨代企業占了30%.從事國際航空貨代業務的企業 361家,占大約9.6%.目前,我國80%的進出口貿易貨物運輸和中轉業務,90%的國際航空貨物運輸業務都是通過國際貨代企業完成的。
更多貨代行業研究報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20年全球貨代倉儲行業市場趨勢與投資戰略分析研究報告》。
國際貨代必將分化重組
改革開放20年來,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我國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方興未艾,已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新興服務產業。截止2000年底,經外經貿部批准的國際貨代企業已達2100多家,但從整體上講,我國目前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現狀可用4個字來概括——「小」(經營規模小、資產規模小)、「少」(服務功能少、專業人才少)、「弱」(競爭力弱、融資能力弱)、「散」(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網絡或網絡分散,經營秩序不規範)。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及入世後我國貨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必將分化重組。
市場秩序不規範
嚴格地講,未具外經貿部頒發的國際貨運代理資格批准證書的貨代都屬於非法貨代,而我國仍有眾多非法貨代,這些非法貨代常常為了爭奪貨源,對於大客戶不惜降低運價,給予回扣,進行不正當競爭,而對於一些零星小客戶,則利用他們對航運市場的不了解,巧立名目亂收費,也恰恰如此,他們能迎合一些貨主的需要而能長期存在下來,使得貨代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合法貨代企業生存空間因此越來越小。
配套基礎設施差,專業人才缺乏
由於貨運代理屬於服務業,基本上不存在行業壁壘,市場進入門檻低。我國很多貨代公司都規模不大,企業的所謂信息化往往只是使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以及利用辦公室軟體製作簡單的表單文檔,而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的收集、存儲、管理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較弱,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優勢。另外,制約貨代公司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專業人才。據宇博智業了解,儘管貨運代理資格證書的培訓在不斷發展,然而從業人員仍然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據統計,中國現有貨運代理從業人員大約30萬,但其中經過正式培訓的人員寥寥無幾,這嚴重影響了中國國際貨代業的競爭力。
向第三方物流業務轉型
作為服務貿易的中國國際貨代業,依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到2013年一月,已有一大批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些企業加快了中國國際貨代業參加國際市場競爭的步伐。
一直以來,貨代行業作為服務代理業,以獲取代理差價為盈利模式。而現在,他們迅速向第三方物流業務轉型,為客戶提供包括運輸、倉儲、商務附加服務在內的物流服務,不斷為其貨代業務注入新的內容,更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