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暴漲以後,很多人都在問有什麼養豬的公司值得投資。其實豬肉產業鏈遠不止養豬,還包括飼料、育種、屠宰、豬肉製品等多個細分領域。現對2017年豬肉行業重點企業分析。
豬肉產業鏈自上至下各環節大致為,種豬企業從曾祖代種豬繁育出仔豬;生豬飼養企業購買仔豬,然後飼養育肥成為可以出欄的生豬;屠宰企業收購生豬,屠宰之後產出肉、骨、膘、內臟、血等產品;一部分經屠宰的肉類直接進入渠道銷售,另一部分原料肉被肉製品企業收購併加工製成肉製品,然後進入渠道銷售到消費者手中。
據農業部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超過20個省份劃定生豬禁養區,並啟動豬場拆遷行動,由此直接減少生豬存欄量約3600萬頭。
可見,因環保拆豬場減少的生豬存欄有3600萬頭,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實際存欄減少不過1600萬頭,意味著有一股新的力量在迅速崛起,快速補充散戶退出的市場空缺。
2015年2季度以來,豬價開始走出低谷迎來史上最賺錢的上漲周期,2016年豬價創出歷史新高,加之飼料價格相對低位,養殖盈利前所未有。而受嚴厲的環保政策影響,無數小養殖場、散戶在行情高漲之時被迫退出,市場產能繼續去化,而同時,規模養殖場在高額盈利及散戶退出凸顯的巨大市場推動下迅速擴張,另一方面,飼料企業也意識到飼料產業的發展黃金期已過,而生豬養殖的巨大商機及前景正在鋪開,飼料企業轉型已是時不我待,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快速切入養殖端。
2017-2022年中國凍豬肉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2016年,規模養殖企業、飼料企業密集發布生豬養殖擴張計劃,東北、西南、西北等地成為各家必爭之地,各大企業都在加速跑馬圈地。而先期布局的溫氏、牧原、雛鷹、正邦等企業已迎來規模快速增長階段,在豬價大漲之時收穫驚人的業績增長。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溫氏、牧原等13家企業生豬出欄量達到3940萬頭,較上年的2962萬頭增長近1000萬頭,同比增長33%。
而這些企業發布的未來生豬養殖規劃則更為驚人。2017年初,正邦就拋出了要養7000萬頭豬的戰略規劃,而此前溫氏已提出要養5000萬頭,天邦、新希望均提出了3000萬頭的養殖目標。僅上表中所列13家企業未來養殖目標之和已經達到2.7億頭。
此外,海大、禾豐牧業等飼料企業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養殖規劃,但養殖項目已經在積極推動中。其中,素來低調的海大集團在近一個月內已經發布3大生豬養殖項目,新增產能近200萬頭。
根據農業部去年發布的「十三五」生豬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豬肉產量要達到5760萬頭,大概就是7.5億頭豬。但目前,這些規模企業的養殖目標之和已近3億頭,一旦產能釋放,散戶的空間還有多少。
此外,在國內供應下降豬價高漲的巨大契機下,進口肉正瘋狂湧入中國市場,2016年我國豬肉進口量達到了創歷史新高的162萬噸,同比增加1.1倍,折合成生豬達到2100萬頭。
可以說,2016年中國市場的需求帶動了全球豬肉價格的上漲,也激發歐美多國進一步開發中國市場的信心,加大國內生產,推動出口。另一方面,國內進口肉類指定口岸仍在快速擴建中,僅2017年1月就新增四個正式運行的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及查驗場,2月份,僅湖南一省就獲批籌建3個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預計後期將有更多的進口肉指定口岸籌建、獲批、運行,為進口肉創造有利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後期我國進口肉總量大機率仍將繼續增長,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將持續加大。
為降低採購成本、抵禦經營風險,華統股份努力推動供應渠道多樣化,著力打造穩定的畜禽供應鏈,現已成功建立起全國生豬採購平台,與多個省市供應商保持良好的業務合作關係,能夠在綜合考慮出場價格、運輸損耗、運輸成本等的基礎上,選擇最經濟的畜禽採購區域。此外,公司還積極推進產業鏈一體化延伸,自有生豬養殖場華統養殖可年出欄約2.2萬頭生豬,有效保障了上游供應的穩定。經過多年發展,華統股份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生鮮肉品區域經銷模式。公司經銷商每日收集、匯總授權銷售區域內個體肉攤及其他客戶的次日需求信息,在規定時間內將上述客戶名稱、配送地址、所需產品品名、規格、數量等以生鮮肉品訂購明細單的形式發送給公司,公司根據上述信息統籌安排生鮮肉品生產、配送工作。公司生鮮肉品經銷模式有利於公司及時對市場需求變化作出反應,增強了公司市場運作的話語權,極大地提高了公司客戶的穩定性。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居民肉類消費需求不斷擴大。隨著技術、設備的不斷進步以及「冷鏈化、連鎖化」銷售模式的發展,肉製品行業潛在市場空間十分廣闊。未來,華統股份將積極憑藉自身優勢,把握行業持續增長的歷史性機遇,邁向企業發展的新征程。
總而言之,在環保、大企業擴張、進口肉衝擊三座大山影響之下,散戶要突圍要逆襲,難度將越來越大。而隨著規模企業新建產能的逐步釋放,國內生豬市場也將由供給不足再度進入供應相對過剩階段,豬價高位回落也只是時間的問題。